新时代山区“实践小镇”的建设路径:广东省英德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调查报告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

感谢《中华社工网》的刊发

英德市是广东省的山区县,辖区有1个街道和23个镇,面积56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4万多人。2019年,英德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2020年全市78条省级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攻坚的出列要求,进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英德市连樟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时候,留下殷切嘱托:“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为此,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围绕“牢记嘱托、为民造福”的主题,建设特色“实践小镇”,为群众提供激励和服务。山乡特色“实践小镇”的建设就是发挥山区特点、农村特点,将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与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让群众看到文明实践带来的可喜变化,让群众享受文明实践带来的可喜成果。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深入英德的镇村,调查文明实践发展情况和志愿服务创新特色。现整理调查材料,撰写调查报告,提供各地党政部门和志愿组织分享交流。

英德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实践小镇”建设的时候,按照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的要求,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鼓励每个乡镇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群众需求,陆续推出富有社会影响力,受到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构成“实践小镇”的鲜明特色。

一、“奋进追梦”特色的实践小镇

连江口镇 地处北江、连江交汇处,全镇总人口3.6万多人,属于从农业向工业、商业发展转型的地区。其中,连樟村曾经是省定贫困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空心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谋生,只留下“三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连樟村看望村里群众的时候说道,“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并且勉励基层干部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代接着一代干,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这些话语激励连江口镇以及连樟村干部群众的奋进精神、激发广大乡村群众的追梦热情。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围绕激励干部群众拼搏奋斗、追逐梦想,通过开展生态农业、农村加工业、科技助农等,不断发展兴旺。英德市文明实践志愿者、碧桂园文明实践志愿者一起走进镇里、走进村里,开展关爱帮扶、开展就业辅导、开展创业扶持等等。如今,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建成完工;优质水果种苗繁育基地、观光休闲水果基地、农产品加工厂等项目正在建设;500多家农户参与1500亩金橘水果等种植项目。分红收入、租金收入、务工收入……村民的增收渠道多了起来。同时,村里建了近1400亩灵芝公园、400多亩茶园,为发展生态旅游带来新契机。连江口镇的其他村也受到鼓舞、受到激励,将文明实践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美丽乡村等相结合,创造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形式,帮助乡村群众勤劳致富、创业发展,追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二、“红色激励”特色的实践小镇

东华镇 是由原大镇、鱼湾、黄陂、英华等合并而成新镇,总面积558平方公里,人口达10多万人,既有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是粤北革命老区之一;也有英德市高新开发区,是新产业发展的重点;还有辅导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鱼湾夜校”,成为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的品牌。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以来,东华镇突出“红色传承、创造未来”,以“英雄传人”志愿服务队汇聚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中小学生志愿者,讲述红色苏维埃的故事、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讲述弘扬宗旨的故事,激励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创造新业绩。同时,东华镇推广“鱼湾夜校”的经验,鼓励文明实践志愿者深入山区农村,针对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文化知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就业技能等培训辅导,引导广大群众勤奋进取、改善生活。如今,东华镇鱼湾村累计有700多位村民参加了鱼湾夜校的技能培训,有30名村民在夜校获得了大专学历,还有很多人取得了育婴师、电工等技能证书。村民技能提升了,村里的产业发展也开启了“加速度”,菇厂、茶园等产业先后发展起来,并继续向扩大产业的路子发展。

此外,适应高新科技产业落户的需求,文明实践志愿者对镇、村的青年开展新科技、新智能、新网络等知识技术的宣传推广、教育普及,为培养新时代产业发展人才做出贡献。东华镇鼓励建立“实践八队”的特色志愿者队伍,如英华文艺队、东南亚风情舞蹈队、东华雅堂民间艺术团等,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茶文化、客家文化、侨文化等文化背景,不断探索将理论宣讲、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生活服务等类别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整合资源优势,有效融合到各项活动中,摸索出本镇群众乐于接受的,符合本镇文化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经验。

三、“刚硬石匠”特色的实践小镇

望埠镇 是中国英石之乡,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有5万多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等论述,开展一系列“从石匠到工匠”“刚硬石匠、韧性石匠、巧手石匠、精工石匠”的宣传推广。并且,将新时代的拼搏进取、建功立业追求与推广英石文化有机结合,丰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内容。英石集“瘦、皱、透、漏”四美于一身,体现出神清骨秀、气韵清雅的文化特征。望埠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时候,各项制度、组织、项目的展示栏板,背景中都有不同类型的英石地貌、英石结构、英石标本等等,让文明传播与习俗特色有机结合,产生更好的吸引力。同时,一方面通过文明实践大力宣传“英石工匠”“刚硬石匠”的精神,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人传承英石工艺,创新英石产业,提升英石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面向青少年传播英石文化,如向青少年学生传授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艺,促使该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还有通过英石与本土客家山歌文化相结合,用歌声展现英石之美,更好宣扬英石文化等等。

另外,望埠镇还注重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建“红亲关爱”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环境保护、邻里互助、社会治安、健康教育、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贫困户等特殊群体,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针对群众实际需要,开展群众喜欢的活动,宣传群众想听想了解的内容,普及群众想学想掌握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这样,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有亮度、有温度、有力度”,助力望埠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

四、“文明种子”特色的实践小镇

波罗镇 是石灰岩乡镇之一,面积172平方公里。该镇积极打造“文明·波罗蓝”文明实践工作品牌,以“‘蓝朋友’在你身边”为宗旨积极开展文明实践工作,促进“蒲公英式”传播效应。其中,着重推广“宣、评、助、庆、乐、赛”六种实践形式,结合今年创新的实施主体组合,打造出每个板块按照“‘三传’+‘一助’+一场文明实践活动”的活动形式,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文明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同时,引导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从“受惠者”变成“施惠者”,不断壮大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充实文明实践队伍的架构和内涵,让文明实践成为全民参与的一项工作。

另外,波罗镇还推出文明实践“七彩波罗”项目。“七彩波罗·学雷锋”志愿服务是一个全面升级版本,也是推广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一项创新理念和开端。以“七彩波罗”志愿服务队为载体,不断为镇村群众提供更精细更精准的志愿服务,努力让“七彩波罗”成为波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又一张新名片。通过“波罗蓝”“七彩波罗”“蓝朋友”“蒲公英”等形象化、吸引人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传推广,波罗镇逐渐将“文明种子”播撒在山区农村,播撒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才艺聚众”特色的实践小镇

水边镇 是革命老区,也属于偏僻山区和水库移民区,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1.1万多人,其中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00多人。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聚人气”,如何真正吸引群众参与。为此,镇委镇政府不仅仅是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等,还“抛出橄榄枝”招募文明实践人才,推动服务创新。通过传播和吸引,招募退役文艺兵张艺成作为文明实践所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实现“才艺聚众”的文明实践发展。并且,设计和实施“以舞习人”“以文化人”“以技展人”的推进阶段,取得可喜成效。

一是以舞习人。水边镇从广场舞爱好者中择优选取人员,创建一支34人的广场舞巾帼志愿服务队伍——水韵舞队。由张艺成精心编排舞蹈,对该队进行专项舞蹈教学及排练,将富有水边特色的广场舞文艺汇演志愿服务送入农村、机关和学校,以水韵舞队为中心队伍,将广场舞文化流动带入到水边各个村居,辐射到更多的群众,带动更多群众习“舞”,潜移默化提升群众的精神风貌。

二是以文化人。水边镇以春节传统节日为关键点,每年定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迎新春送春联志愿服务活动,由水边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书画资深人士及水边学校老师组成文体志愿服务队伍,现场为水边群众挥毫泼墨,将春联送入百姓家,为春节营造喜庆的氛围,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感化群众,助推打造书香文明之乡。近三年来,已举办大型送春联志愿服务活动3场次,受众人次1500余人。

三是以技展人。2019年,水边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迎来了一个硬核科技平台——全景智慧系统。该系统通过GPS定位,精确展现水边镇辖区内的乡村美景,分门别类展现水边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实践活动、政务动态等内容。在镇实践所内举办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向群众播放演示各类内容累计30次,接待参观演示100余次,依托科技平台向群众展现了不一样的生态水边,打造现代科技实践品牌。水边镇的文明实践,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干部群众展示才艺,运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新时代新思想,促进文明风尚的广泛普及,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六、“幸福乡愁”特色的实践小镇

下太镇 地处山区,属于丘陵地带,以生态农业为主,面积174平方公里,人口1.1万人,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在镇里的约几千人。针对生态保护、农业发展、民俗保育、民生发展的需要,下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围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嘱托,打造“创美乡愁、留住乡愁、共享乡愁、幸福乡愁”的特色实践小镇。

一是“创美乡愁”。通过组建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青年先锋志愿服务队、理论学习宣讲志愿服务队、未成年人教育宣讲志愿服务队、河小清志愿服务队、禁毒志愿服务队、人大代表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10支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吸纳乡镇优秀干部、技术人员、最美乡贤、道德模范、退休教师、创业带头人、致富能手等320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面向群众宣讲宣传新时代新思想,讲解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解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含义,激励山区农村群众树立新希望、追求新生活。

二是“留住乡愁”。通过征集农村村民家中的旧物件、旧用品,既有千年乡村的老树头,也有百年前的老古董,还有20世纪60年代的老物件,更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新三件”等等。让干部群众在这里既“怀旧”又“追新”,为乡村民俗而自信,也为奋斗进取而自豪。

三是“共享乡愁”。发挥下太镇“客家山歌”之乡的优势,鼓励群众“唱山歌、写山歌、传山歌”,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讴歌新时代新生活,抒发山里人的愿望和追求。同时,打造绿色下太志愿服务品牌,围绕“生态立镇”发展目标,依托镇村两级志愿服务队,打造“绿色下太”志愿服务品牌,“多点开花”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在全镇范围内掀起绿色热潮。在生态绿色的环境中保存生活民俗、保存亲情友情,共享美丽宜居的生活。

四是“幸福乡愁”。即大力发展邻里友善、关爱互助的志愿服务。既帮助农村老人、儿童、妇女解决生活困难,改善生活状况,也帮助山区群众把握时代机遇,创造幸福生活。特别是英德市组建“幸福乡愁直通车”志愿服务队伍,每月深入下太镇的各个乡村,为群众提供义诊、义治、针灸、艾灸等服务,同时开展助学、助困等服务,让山区群众感受党的关怀,感受志愿者的关爱,感受新时代的温暖。

新时代文明实践如何深入农村、如何深入山区,如何吸引和激励山区农村的群众积极参与,创造适合本地特色、具有生机活力的志愿服务品牌。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广东省英德市作为山区市县,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积极探索山乡“实践小镇”的建设路径,探索发展“放心”志愿服务系列项目,为农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也吸引农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创造出特色经验,具有几点启迪。

第一、大力推进镇村实践

英德市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时候,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与宣传部的部署,不是停留在县区“热热闹闹”搞活动,而是面向乡镇、深入农村,扎扎实实做好实践所、站的建设,扎扎实实做好志愿服务活动普及。英德市采取文明实践“一镇一品”的策略,鼓励乡镇主动积极探索“实践小镇”的建设,按照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要求,结合乡镇特色创造亮点,吸引干部群众关注和参与。这样,就以“实践小镇”为“撬动力”,对上有效承接县区的文明实践任务,对下有效激发乡村热情开展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真正打通深入村居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连通深入群众的“最后一米”。

第二、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工作“收官”之后,乡镇干部最关心的是乡村振兴,农村群众最关心的也是乡村振兴,希望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和收入改善。为此,英德市将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交互融合。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激发乡镇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发展产业的热情,也吸引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了解新思想、新风尚。从实践小镇建设的经验看,结合乡村振兴推进文明实践,促进农村群众的精神状态改变,促进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改变,就是最有成效的。

第三、积极丰富服务项目

英德市采取“双放”措施,促进实践小镇和志愿组织的项目不断涌现、不断发展。即一方面推进“放心”系列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围绕党团员示范带头,干部群众推广,鼓励脱贫户参与的特色志愿服务,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放手”鼓励乡镇、村庄群众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促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富有活力、具有实效的系列项目。

第四、广泛传播实践品牌

英德市干部群众认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既要想更要做,既要做也要说”,就是将开展宣讲乡村服务与关爱互助服务相结合,让乡村群众在获得温暖关怀的时候更加贴近共产党,更加愿意跟党走。英德市主要是做好“双向传播”,一方面是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和内容,面向乡愁群众推广文明实践,传播理论政策,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是运用特色亮点的内容向外地展示乡镇文明实践的探索创新,吸引国家和省市的关注与重视,争取更多资源做好文明实践工作,普及志愿服务活动。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