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等:广东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发展报告(三)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谭建光 林锐斌 姚晓妍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

以下文章来源于公益慈善学园,感谢《公益慈善学园》的发表

(五)彰显“基金效应”:博罗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特色

博罗县是全国第一、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也是入选中宣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10个重点联系县区之一,积极探索通过基金会聚集社会资源,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活跃的路径。在全国和省市专家的指导下,博罗县按照国家要求率先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作为推动实践发展的“蓄水池”与“活源泉”。早在2017年,博罗县委宣传部、文明办联合民政局、团委等设立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创投资金”,以财政的“种子资金”作为基本的支持,带动社会资源注入公益志愿服务领域,扶持社会文明、关爱互助等项目的发展。2019年依托县慈善总会成立“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以专项基金的方式重点倾斜资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各类项目。2020年7月正式注册成立“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其业务范围包括“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新项目补助(含公益创投项目);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等激励回馈制度;针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等,获得县财政注入资金、教育基金转换、爱心企业捐资等3500万元。

目前,基金会从三个方面支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一是 资助各部门、各机构投入文明实践宣讲宣传和文化普及。如社科联等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山区开展宣讲宣传;县文联组织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乡村进行采风,创造“一村一歌”等等。 二是 资助“博字号”社会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乡村社区,协助推广村居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项目创新。2020年采取“博字号团队+镇街实践所”的方式,每个社会志愿服务团队结对一个乡镇,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培育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文明新风尚。2021年采取“博字号团队+镇街实践所+乡村实践站”的方式,进一步鼓励每个社会志愿服务团队与结对乡镇的三个示范村联系合作,发掘和培育村民志愿者骨干,开展贴近群众、富有实效的志愿服务。这样,真真正正为乡村社区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力量。三是 资助镇街和村居开展创新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包括文明实践与乡风民俗相结合的项目,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的项目,文明实践与复兴少年宫的项目,文明实践与社区治理的项目等等。由此可见,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促进创新、推动发展,发挥非常突出的积极作用。

(六)创造“金色希望”:乳源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特色

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第一、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发挥瑶乡特色、适应山区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平,乳源县开展“金种子”和“金点子”专业扶持计划。 “金种子”就是邀请社志会牵头,带领省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力量,发掘和培养乳源县的志愿者骨干。 一方面 是面向全县选拔“金种子”进行培训和辅导,从县直机关、镇村机构、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挑选100名参与文明实践、热心志愿服务的人才,进行思想素质、组织管理、项目策划、服务实施、传播推广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另一方面 挑选“三六三三”即三个镇、六条村庄(社区)、三个学校、三个社团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试点,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开展新服务、创造新生活等探索创新路径。 “金点子”是邀请广州、佛山、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公益志愿服务专业机构,为乳源县策划和实施富有特色、富有影响力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协助推出“金句闪光”“金鸪鸪”“生命之源”“小桔灯”等品牌项目参加国家和省市大赛,并面向镇街和乡村社区推广普及。乳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围绕大局、服务群众”,用专业化提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社会作用,打造了“金鸪鸪、金钥匙、金盾牌”等特色品牌系列。“金鸪鸪”就是瑶汉群众运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并且通过韶关学院艺术专业结对辅导,培养一大批乡村文艺宣传的人才。“金钥匙”是围绕乡村振兴、山区发展的大局,用新时代新思想激励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在发展新产业、推广新科技、开拓新领域等方面作出贡献。“金盾牌”就是结合社区治理、乡村治理的发展,建立居民、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志愿服务队伍,营造和谐氛围、解决社会矛盾、创造美好生活。这样,乳源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逐渐深化、不断提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七)建好“实践小镇”:英德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特色

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的嘱托,在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的辅导下,探索“实践小镇”的建设路径。按照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的要求,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鼓励每个乡镇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群众需求,陆续推出富有社会影响力,受到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构成“实践小镇”的鲜明特色。

第一、“奋进追梦”特色的实践小镇。

连江口镇属于从农业向工业、商业发展转型的地区。其中,连樟村曾经是省定贫困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空心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谋生,只留下“三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连樟村看望村里群众的时候说道,“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并且勉励基层干部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代接着一代干,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这些话语激励连江口镇以及连樟村干部群众的奋进精神、激发广大乡村群众的追梦热情。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围绕激励干部群众拼搏奋斗、追逐梦想,通过开展生态农业、农村加工业、科技助农等,不断发展兴旺。

第二、“红色激励”特色的实践小镇。

东华镇既有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是粤北革命老区之一;也有英德市高新开发区,是新产业发展的重点;还有辅导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鱼湾夜校”,成为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的品牌。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以来,东华镇突出“红色传承、创造未来”,以“英雄传人”志愿服务队汇聚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中小学生志愿者,讲述红色苏维埃的故事、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讲述弘扬宗旨的故事,激励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创造新业绩。

第三、“刚硬石匠”特色的实践小镇。

望埠镇是中国英石之乡,这一产业培育大量工匠人才。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关于“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等论述,开展一系列“从石匠到工匠”“刚硬石匠、韧性石匠、巧手石匠、精工石匠”的宣传推广。并且,将新时代的拼搏进取、建功立业追求与推广英石文化有机结合,丰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内容。

第四、“文明种子”特色的实践小镇。

波罗镇是石灰岩乡镇之一,积极打造“文明·波罗蓝”文明实践工作品牌,以“‘蓝朋友’在你身边”为宗旨积极开展文明实践工作,促进“蒲公英式”传播效应。其中,着重推广“宣、评、助、庆、乐、赛”六种实践形式,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文明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

第五、“才艺聚众”特色的实践小镇。

水边镇是革命老区,也属于偏僻山区和水库移民区,该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聚人气”,如何真正吸引群众参与。为此,镇委镇政府不仅仅是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等,还“抛出橄榄枝”招募文明实践人才,推动服务创新。水边镇的文明实践,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干部群众展示才艺,运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新时代新思想,促进文明风尚的广泛普及,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六、“幸福乡愁”特色的实践小镇。

下太镇地处山区,属于丘陵地带,以生态农业为主。针对生态保护、农业发展、民俗保育、民生发展的需要,下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围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嘱托,打造“创美乡愁、留住乡愁、共享乡愁、幸福乡愁”的特色实践小镇。既帮助农村老人、儿童、妇女解决生活困难,改善生活状况,也帮助山区群众把握时代机遇,创造幸福生活。特别是英德市组建“幸福乡愁直通车”志愿服务队伍,每月深入下太镇等各个乡村,为群众提供义诊、义治、针灸、艾灸等服务,同时开展助学、助困等服务,让山区群众感受党的关怀,感受志愿者的关爱,感受新时代的温暖。

(八)铺设“银信桥梁”:台山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特色

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中外交流的前沿地带,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积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江门市台山市是著名的侨乡之一,入选第二批全国文明实践试点县区之后,在积极做好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等工作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海内外民俗文化交流、志愿服务交流的优势,特别是发挥“银信”的桥梁作用。面向海外华侨同胞传递祖国建设发展的音信,面向世界各国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侨批是中国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在“中国第一侨乡”台山,“侨批”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银信。银信是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间往来的银信合一的国际移民文献。2013年6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首项世界记忆遗产。台山市筹建银信博物馆、举办银信展、开展书信节,致力于让银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成为传递老一辈华人华侨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银信”志愿服务队,有中老年组成的“乡音银信”志愿服务分队,有中小学生组成的“童音银信”志愿服务分队,有乡村妇女组成“美丽乡情”志愿服务分队等等,做好海内外的文明交流、亲情沟通。此外,还拍摄了《我和我的侨乡》微电影,将“懂四国语言”的村书记带领侨乡群众兴文明、兴产业,创造美好生活等故事传播到各国华侨之中,引起良好反响。

四、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入拓展阶段,在全面铺开、鼓励创新的新阶段,广东省要进一步探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发展的路径,积累成功经验,提供参考借鉴。

第一、加强文明实践理论创新并为志愿者提供科学指导

当前进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的新阶段,加强理论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对于基层县区消除模糊观念、明确工作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全国各地的情况看,加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有几种举措。一是 中宣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其中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研究领域。二是 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依托高校或者社科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院)”等,注重探讨文明实践的理论发展。 三是 上海海洋大学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北京市社科院成立“海淀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专门探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四是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督导团”开展研究和辅导。

目前,广东的理论研究力量不足、成果不够多,对于基层县区的指导性不够强。为此,建议参照全国和各地的经验,宣传部、文明办、团省委、志愿者联合会等牵头,在广东省社科院成立“广东省志愿服务研究中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建立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等,形成“百花齐放”“灵活创新”的研究局面,产生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为县区和镇街提供科学指导。

第二、加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系统培训并覆盖乡村社区

从广东全省的情况看,省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抓得紧,有成效,但是各个地市和县区不均衡。有些市县的培训比较系统,每年举办并且不断推进和深化;有些市县的培训则断断续续效果不佳。而且最突出的问题是镇街及乡村社区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资源极其缺乏,要么是停留在发文件、发资料,缺乏真正的专业培训;要么是简单培训基础知识,缺乏特色发展和创新项目的系统培训。为此,建议广东省文明办、团省委、志愿者联合会牵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讲师团”培训,挑选各市县的骨干学习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回去之后重点面向镇街和乡村社区进行深入的培训辅导。与此同时,探索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微课程,面向镇街和村居推送,有效服务基层志愿组织。

第三、加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督导

近年来,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在全国文明实践重点联系县区北京市海淀区、山东省荣成市、贵州省龙里县开展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督导工作取得成效、受到重视。同时,在广东省内挑选博罗县、乳源县、南海区开展的专业督导也取得明显成效,引起各方重视。文明实践专业督导就是利用较长的时间,专家学者和志愿者骨干深入镇街、乡村社区,对于居民、村民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开展的服务进行现场的专业辅导,提供直接的专业建议,这样的效果非常明显。建议广东省加强“南粤志愿服务专业督导团”的力量,并且加大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督导的内容,在全省不同类型的文明实践重点县区、镇街、村居建立“专业督导点”,通过多次的专业辅导、专业建议,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创造志愿服务品牌,对其他地区进行复制推广。

第四、加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提升和品牌建设

目前,广东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设立“文明实践”板块,很多市县也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发掘和培育了“声海”“秀全大妈”“金鸪鸪”等系列优秀项目。但是,仍然存在项目品牌性不够强、实效不够明显等问题。建议下一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从品牌塑造、内涵丰富、效果提升、传播更广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育,力求成为在全国有更大竞争力和影响力,产生国际影响的特色项目,凸显广东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

第五、加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双区建设”中发挥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是国家赋予广东的战略机遇和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点领域。为此,要激励文明实践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双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 深入研究探索文明实践与“双区建设”的内在联系,寻找特色亮点、焦点元素,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宣讲宣传。二是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普遍性的理念和要素,通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面向海内外传播,包括在深圳、广州的“国际志愿驿站”“国际志愿网络”等宣传推广,逐渐辐射海内外。三是 深入研究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助力“双区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总结提炼、传播推广。

广东省从2018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专业发展路径,取得良好的成效、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困难与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方式方法。进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拓展阶段,要更好发挥理论创新、培训辅导、专业督导、文化传播等方式方法的积极作用,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