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要做到“一专多能”
以广东医科大学志愿服务项目为例
谭建光
广东医科大学原来是一所低调的、常常被误认为在广州的高校,我介绍这所学校的时候,经常被人家问两个问题:一是“广东医科大学在广州哪里?”二是“就是钟南山院士在的广医大吗?”我只好解释:第一、广东医科大学不是在广州市,原来的校区在湛江市,后来也在东莞市多建立一个新校区。第二、广东医科大学不是钟南山院士所在学校,钟南山院士是在广州医科大学。然而,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逐渐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一是在特色学科尤其是应用医学方面有较多的创新突破;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异军突起”“引人注目”。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有力、成效突出,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连续六年获此殊荣的高校。还有,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连续多年获得广东省“益苗计划”大赛的示范项目奖、重点项目奖、专项奖等等。其中,“移动的生命线”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微笑种子撒播计划——流动儿童龋齿预防行动”获得第五届全国大赛金奖,如今也有“国旗飘扬”“含羞草不羞”等项目被推荐参加第六届全国大赛。我是这几年关注到广东医科大学的志愿服务,也多次前往讲课和辅导,了解学校党委统筹支持,学校团委认真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做法和经验。作为一个“不在省会城市、不是全国重点、不是综合学校”的院校,为什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给予高度重视、取得优异成绩。我经过整理材料、思考分析,发现提倡“一专多能”是他们非常重要的经验。为此,特撰写文章进行阐述,与高校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分享交流。
01又红又专: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方向
广东医科大学原来是湛江医学院,后来更名为广东医学院,再后来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近年来非常重视激励师生提高思想觉悟、发挥创新热情、树立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正确思想,从而勤奋认真、学好专业、培养特长。因此,广东医科大学申报广东省乃至国家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中,不仅仅有涉及医科的专业服务项目,也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传播的项目。如“国旗飘扬——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爱国文化传播行动”,自2014年开始启动,致力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丰富和拓展。一是“国旗铸魂”。从东莞校园升旗到应邀前往大湾区各城市举办升旗仪式,将家国情怀植入广大青少年心中。二是“国旗励志”。通过真人图书馆、我是护旗手等特色活动,激发青少年奋进报国的志向。三是“国旗塑形”。在训练中,培养学生昂扬向上、艰苦奋斗的品格。四是“国旗共享”。在活动中感悟国旗下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国,进一步加深爱国情感。具体包括:(1)“升旗育人才”,研制教师、学生版升旗动作教程。结合天安门最新升降旗动作标准形成稳定的云教材,培养一批专业的教师、学生志愿者。(2)“护旗展精神”,在大湾区推广“红色印记·我是护旗手”系列活动。通过体验、集训与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深入浅出中认识国旗、国歌的意义,进一步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3)“爱旗传文化”,发挥文创中心宣传矩阵优势,与校地政企联合形成矩阵,用青年视角创作青年爱好的产品,持续推进云端上的红色传承。“国旗飘扬”项目从最初在广东医科大学的湛江校区推广、东莞校区推广,陆续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西地区的团组织、中小学参与。后来还吸引香港、澳门的爱国团体、爱国中小学联系学习交流,通过国旗文化传播爱国主义,在校内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还有“红蓝绿——共筑绿色文明生态圈”项目,秉持点亮绿色,健康生活,你我同行,共创文明的实践理念,先后开展了“洁净海岸线”“我们都是好宝贝”等多个系列活动。具体涉及:一为 “红土”——寻找特定具有当地特色的渔村:前期调研考察了解当地特色文化;拍摄当地特色,制作视频、推文,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制作宣传PPT进行小课堂科普;带领一批志愿者亲身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并为之打call。二为“绿色”——红树林文化的绿色保护:前期调研考察当地人们对红树林的了解程度;开展红树林小课堂让孩子们从小了解红树林的有关知识;红树林亲子守护活动,让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带动孩子;滩涂清理我能行活动,提高环保意识,讲述保护红树林的措施。三为“蓝色”——海洋文化,共同守护:前期调研考察人们对海洋垃圾的认识(包括种类,危害等);开展浅滩海洋垃圾定时清理计划,招募志愿者进行海洋垃圾清理;制作海洋污染的视频让人们认识到海洋垃圾的危害;进行口罩不乱扔科普活动等。这些“又红又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从宣传“爱国旗、爱祖国、爱人民”的信念,到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面向社会传播新时代新思想,也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提高道德水平。
02专长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有能量
广东医科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医学优势,面向社会各领域、各群体的需要,设计和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如“移动生命线——公交急救宣教项目”旨在以公交车及公交司机为主体,乘客、行人为延伸,医院平台为拓展的院外应急救援项目。一是全民交通安全防灾宣传。急救箱装车,并开展了初期培训,讲解急救箱的使用。二是公交司机安全技能培训。项目着重司机的健康保健工作,并定期检查更换过期药品,讲解司机职业病的预防以及保健,提高司机的急救技能。三是社区自救互救模拟训练。项目面向广大乘客宣传应急救援、自救互救的知识技能,教会大众简便的应急处理方式方法。四是公共安全信息传播。为公交车播报系统提供应急救援技巧、安全自护知识的信息,日常化向乘客和公众宣传推广,增强安全保护意识。这个项目非常简单、灵活,却包含了应急救援知识与医疗健康知识,根据公交车司乘人员的需要而创新措施、创造机制,受到全国大赛评委的认可,获得第四届全国大赛金奖。又如“微笑种子撒播计划——流动儿童龋齿预防行动”志愿服务项目,秉承着“关爱儿童口腔,传递青春正能量”的理念,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预防和治疗龋齿病的需求,致力于传播口腔护理常识,以降低儿童龋齿发生率。项目在东莞艺鸣幼儿园、木棉花语幼儿园、察步华衍学校等学校开展多次志愿服务活动,建成口腔知识角并印送由队伍参与编写的宣传手册。目前,该项目已建立口腔知识角50余个,印送口腔绘本3000余本,收集到1500余份调研问卷,与口腔医院合作举办校园、社区义诊多次,为外来劳务工子女防龋打下一道坚实的防线。我们发现,“移动生命线”“微笑的种子”等项目,都是广东医科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发现社会需求,如公交车应急需求、农民工子女防治龋齿病需求等,发挥专业学习的医疗知识技能,结合公交车应急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等元素,融合成为“小型、灵活、便捷、实效”的志愿服务项目,受到城乡群众的欢迎,也受到全国、全省项目大赛评委的肯定。
03专兼并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拓展
广东医科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在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根据兴趣爱好拓展服务,结合其他知识拓展服务,从而设计和实施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含羞草不羞”乡村性教育普及项目,旨在让未成年人接受性教育如呼吸般自然。项目以3年为一个周期,实现乡村青少年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自我保护的转变,将性教育种子播撒至湛江霞山、坡头、麻章的乡村地区,让含羞草不“羞”。具体打造含羞草“safe”模式。S(self):自我模式—我的青春我做主。以乡村青少年自我成长为主线,研发9期专属课程、3册性教育绘本、5辑童话剧场,贴近乡村青少年认知,以青少年喜欢的形式,让青少年接受性教育更自主。A(accompany):陪伴模式—你的成长我参与。依托村委会、社区、学校,拓宽乡村性教育资源,让家长、教师参与性教育全程。启动“亲子共学”,开展“守护青春虹”师资培训,实现“守护”在家庭和学校间的闭环。F(federal):联合模式—你的未来我守护。联动地方团委、检察院,形成社会守护体系。将安全建设与未成年人普法结合,打造“青苹果信箱”“青苹果之家”,拓展普法介入,实现心理干预、成长陪伴和法律普及的有机统一。E(Explorer):互联网模式—我们一直都在。拓展互联网平台,开发线上科普、有声故事读物、性教育动漫,让性教育突破时间、地域限制。项目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被作为“两帮两促”行动、校地共建重点内容进行推广,成为乡村社区受欢迎的品牌项目。又如“守护心灵之窗——星星培育行动”。具体开展服务包括:一是眼部知识宣教:在社区对居民进行纠正近视误区,共同守护孩子的光明;在校通过多元化的宣教课程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眼部知识宣教。二是多方位全面宣传:线下派发宣传小册,在社区、校园粘贴爱眼护眼宣传海报,为每个宣教点配备植物角;线上推出近视预防原创录课、推送、小视频等。三是联合眼科医院为宣教点儿童青少年建立眼部视光档案。四是建立服务支队:(1)实施“护眼天使志愿者”计划,鼓励并发展社区居民及宣教学校教职工通过专业的眼科知识培训,成为护眼天使志愿者;(2)发挥学生之间的朋辈影响力:成立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宣教服务队。五是近视感官创新体验。六是巧用丝带纠正不良读写姿势。这些项目既涉及医科学生学习的专业领域,也涉及青少年教育、青春期保护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广东医科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出于关心和帮助青少年的责任感,也出于面向社会提供更多关爱和帮助的奉献感,不断尝试新领域、开发新项目。我们发现,不论是青春期性教育服务项目,还是儿童视力保护尤其是流动和留守儿童视力保护项目,都是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现实价值的志愿服务类型。因此,广东医大学生志愿者的探索和实践,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为群众提供了帮助,也丰富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04一专多能: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实效
广东医科大学学生志愿者,在探索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也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问题。如专业学习的时候以为掌握了知识技能,真正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服务的时候,就发现难以应对复杂多样的状况、难以应对复杂多样的需求。又如设计项目的时候着重运用某种专业特长,面对群众开展服务的时候发现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志愿者临时搜寻和学习。然而,学生志愿者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用“一专多能”的思维与做法,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能力,有效满足城乡群众的需求。如“蝉鸣计划——生命文化宣传项目”。其寓意用“蝉”的一生及其短暂,经历各种磨练,最终还能通过蝉鸣实现其意义。蝉的一生与人的生活成长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蝉鸣计划,意在通过生命文化教育以及扶贫的方式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人生。蝉鸣计划内含三个板块:“育茧”指为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护蝉”指为贫困村的村民健康保驾护航;“鸣蝉”指帮助贫困村的村民脱贫致富。项目开展“育茧”生命文化特色课程,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板块:一是知生之起源以生命启蒙、生死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生物学以及自然的规律来知晓生命。二是明生之维持通过对家乡自然情况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意识,还进一步拓展到整个社会与国家,树立责任与爱国意识。三是晓生之意义以劳动教育为主,灌输奋斗精神,结合中国梦与兴趣爱好,引导奋发图强。“鸣蝉”特色扶贫活动,结合互联网开展文化扶贫。“护蝉”健康护航行动,宣传健康知识与理念,倡导健康生活。又如“关爱听障群体,让世界有声”项目。服务对象主要为听障儿童及其家庭。据统计,项目发源地东莞的听障儿童人数约有3900人,在其中能植入人工耳蜗者不多,90%的听障儿童都可以通过后期的康复训练恢复地与普通孩子无异。除此之外,听障儿童由于听觉系统生理缺陷导致听力受损,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家长在听障儿童康复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家庭环境、残健交流方式以及家长对家庭康复的认知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同时,需要了解爱护耳朵知识的群众进行“爱耳护耳”知识科普,有助于帮助他们延缓听力减退,帮助广大群众增强对耳朵的保护意识,精准筛查耳部疾病,早预防早治疗,关爱听力健康。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以“社会帮扶、社会康复、社会融合、社会接纳”为主线对贫困聋儿进行人工耳蜗手术资助、康复训练资助、聋儿家长培训,对需了解爱护耳朵知识的群众进行爱耳宣传、听力知识宣传。具体包括:一是精准帮扶助力梦想。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与当地的团委、残联以及大型康复中心合作让目标受益人前往康复中心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并尽量减免患儿的手术费用,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助力患儿实现听见的梦想。二是分贝康复听见未来。长期协助东莞市明昕言语训练中心开展一对一康复助教。患儿家长培训——在康复专家的指导下,针对听障患儿在平日生活中的康复训练进行家长培训。三是爱心融合拥抱世界。以趣味活动为基本活动载体,陪同聋哑儿童掌握正常生活经验及技能。让目标受益人增强社会经验、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无限接纳必有回响。项目举办公益晚会、安排公益开放日等活动,让民众更加深入了解患儿,让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组织关注到聋哑患儿以及其家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这些志愿服务项目,都是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在深入农村和接触群众,深入农民工群体沟通交流,从而了解农村儿童、农民工子女的困难与需求。大学生志愿者就选择通过生命教育、听力保护等等渠道为这些特殊的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因为这些志愿服务都是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运用医学专业知识加上其他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技能,共同为农村儿童、农民工子女提供贴心关爱、提供精准帮扶,就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05几点经验
我们发现,广东医科大学开展学生志愿服务的时候,既不是追求“轰轰烈烈”的形式,也不是满足于简单的“宣传、探访”服务,而是探索出“又红又专、发挥专长、专兼并进、一专多能”等不断深化、不断细化的志愿服务系列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学校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得益于学校团委的统筹和组织;也得益于志愿者骨干的用心探索和创新,得益于学生志愿者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发展。为此,我们总结广东医科大学组织实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几个主要经验,提供分享交流。
第一、放眼全国
如前所述,广东医科大学既不是全国重点大学,也不是全国知名的大学。不少这种类型的学校,学生的视野都受到局限,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不够丰富,价值就不够突出。然而,我们发现这些年来广东医科大学特别重视和支持“走出去、看全国”。既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方面鼓励教师学生用线上线下交流的方式,走到广东各地,联系全国各地,逐渐培育特色重点学科的崛起。尤其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方面,广东医科大学“走出去、看全国”表现突出。每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志愿服务,学校不仅仅鼓励学生联系全国有需要的山区农村提供支教、助医等服务;而且主动联系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四川等地的高校“三下乡”服务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样,作为处于地方的普通高校的广东医科大学,才能够连续六年获得全国“最佳实践大学”的称号,受到共青团中央等多个部门的肯定和赞许。在推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方面,广东医科大学也是鼓励学生志愿者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联系和交流,不断拓展思维、丰富视野。另外,学校团委还多次邀请北京、广州等地的专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辅导,不仅仅是举办项目设计与实施的讲课、报告;而且针对大学生的特色项目邀请北京、广州的专家一个个具体辅导,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实效。从我们接触的许多高校看,广东医科大学积极联系和争取全国专家、广东专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辅导的次数多、力度大,不仅仅是促进积极参赛,更重要是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拥有全国的视野和启迪做好志愿服务项目。
第二、统筹有力
广东医科大学的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团委的主要工作,而且成为党政的重点工作、特色工作。每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志愿服务,学校主要领导都参加启动仪式和总结大会,给予鼓励和表扬。我有几次应邀到广东医科大学,参与社会实践总结和志愿服务培训,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副书记、副校长以及各学院书记院长、各附属医院书记院长都参加,分别给优秀学生颁奖,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非常大。另外,学校党委还多次专题讨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工作,要求团委认真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建立机制、扎实推进,将其作为“三全育人”和促进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举措。学校党委还邀请国家相关部门等领导专门到学校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通过传递党和国家的期望、要求,让学生提高认识、提高热情,更好地服务社会、帮助群众,作出成效、获得成长。正是学校党政的统筹有力,让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受到乡村社区群众的好评,受到基层党政部门的赞誉,也树立广东医科大学育人成长的良好形象。
第三、发挥特色
作为一个专业性院校,广东医科大学学生志愿服务项目采取“又红又专、发挥专长、专兼并进、一专多能”的做法,确实是发挥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设计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充分结合所学的学科知识,既有医学知识的运用、护理知识的运用,也有防疫知识的普及、健康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丰富和拓展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在专业基础上延伸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如医学知识与应急技能的结合、宁养服务与生命教育的结合、龋齿防治与健康饮食的结合等等。这样,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既发挥了专业特长,又不局限于专业范围,可以根据城乡群众的需求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扎根村居
广东医科大学的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最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扎根村居,具体说来就是“扎根农村、扎根社区”。原来的校区在湛江市,就针对周边农村和海岛渔村的群众需要,组织许多学生志愿者队伍与村委会“结对”,节假日就有学生深入乡村关心和服务村民,平时通过网络为农村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学校在东莞建立新校区之后,就面向城市社区和工业园区建立很多“结对”服务点,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居民、外来员工经常交流交往,能够及时发现群众的需求,设计和实施具有实效的服务项目。我们发现,广东医科大学每年推送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很多都是贴近乡村社区特点、适应村居群众需求的,用学生自己的话说是有“泥土味”和“机油味”的,才具有生命力,具有深入发展的基础。
第五、育人成长
青年志愿服务具有“助人”与“育人”双功能。广东医科大学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思想道德、个性情感、人格修养等等方面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是在志愿服务中提高思想觉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励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如“国旗飘扬”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广泛要求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开展升国旗活动的时候,广东医科大学不仅仅是作为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将升国旗作为吸引和激励大学生增强实践体验、增强国家感情的有效形式,从而培育“国旗飘扬”项目,并且走出学校,在东莞市、湛江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二是在专业志愿服务中增强实践育人效果。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面向乡村社区应用和推广,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体会,并且善于根据社会需要进一步学好专业。三是在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解,创新思维、创造发展。广东医科大学许多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学生反映,在接触和参加服务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有了很多灵感和创意,让自己感觉更有活力,更有价值。因此,我们也了解到,不少参加志愿服务项目的大学生成为学业优秀、贡献突出的毕业生,到了各基层医疗服务岗位之后,也成为工作积极、勤勉服务的人员,受到干部和群众的好评。由此可见,广东医科大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志愿服务队伍、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深入乡村社区开展爱心帮扶和专业服务,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全民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