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微讲义之三: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思考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调研督导文章

谭建光  邵明众

感谢《广东青年研究》2020年第1期的刊发

在回顾和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对培养国家情怀的历程之后,由此引发几点理论思考。

第一,志愿服务对国家情怀的多重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刚刚发展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时候,简单认为志愿服务必然具有国家凝聚力、人民凝聚力的影响。现在看来,其实是具有“凝聚或偏离”的双重影响。朱健刚在《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中分析,“志愿者和草根志愿行动显然并不是原有体制自身的产物,或多或少会与其产生局部的冲突,会有很多需要磨合之处。”也就是说,当国家主动吸引青年、引导志愿服务的时候,就产生对青年的凝聚影响。但是,当国家凝聚力被地方、机构、组织削弱的时候,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就产生偏离的影响,甚至以“志愿服务”之名掀起“公民自决”“公民抗争”等逆向思考,对国家凝聚力具有破坏性影响,值得关注和警惕。

第二,重新审视世界各国志愿服务理念

通过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志愿服务理念,其中有一些是共通的因素,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因素。特别是不同制度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志愿服务受到政治影响、宗教影响、种族影响,其理念添加各自国家的因素,包括各国价值观、宗教意识、种族主义等对各类志愿组织、志愿者的影响。然而,欧美国家往往用“普世价值观”“博爱”“泛爱”等进行包装,掩饰其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种族色彩,导致很多地方的青年看不出来,被其蒙骗。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梳理志愿服务的理念,发现人类共同接受的一些元素,辨识欧美及西方价值观附着的元素;另一方面要主动倡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基础,敢于与西方价值观比较、对照,彰显中华文化和价值的意义;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产生积极影响力。

第三,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念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念和文化影响他们、吸引他们、激励他们。由于涉及“一国两制”的差异,应该把国家方向和价值取向融入中华文化、社会民生等等,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目标,作为引导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力,作为引导粤港澳青年发展的动力。同时,通过对大量青年志愿组织、青年志愿者的调查研究,探寻青年最乐意接受的国家理念、国家情怀元素,通过志愿服务的途径传播推广,对广大青年特别是粤港澳青年产生积极影响力。

第四,探寻粤港澳“青年+志愿+国家”路径

志愿服务作为助力中国新时代发展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途径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积极探索“青年+志愿+国家”的理念和情感培养路径,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助人+育人”的“双功能”,引导和激励香港青年、澳门青年、珠三角青年在参与中国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成为合格公民、合格人才。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粤港澳青年创造的“战疫12条”具有普遍的意义:

第一条,疫情就是命令,青年志愿者“时刻准备好”;

第二条,后方支援一线,青年志愿者“帮忙不添乱”;

第三条,有序参与防控,青年志愿者“坚决服从命令”;

第四条,支持特供生产,青年志愿者“迎着困难上”;

第五条,公共场所安全,青年志愿者“积极协助联防”;

第六条,社区农村管制,青年志愿者“守护家园安全”;

第七条,防疫知识传播,青年志愿者“日夜连线宣讲”;

第八条,推动艺术战疫,青年志愿者“激励鼓舞人心”;

第九条,抵制网络谣言,青年志愿者“传播正能量”;

第十条,关怀特殊人群,青年志愿者“爱心做帮扶”;

第十一条,面对国际关注,青年志愿者“表达中国心”;

第十二条,做好自我防护,青年志愿者“安全就是贡献”。

这种青年“志愿服务+国家情怀”的路径不是单一性的,而且多样性、丰富性的,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专业研究者不断调查和总结,及时提供给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部门、实施部门参考,及时提供给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志愿组织学习,从而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略

作者:

谭建光(1960-),男,广东江门人,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教授。

邵明众(1990-),男,河南唐河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青运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团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