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系列调查报告之九: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需要专业化发展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研究成果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三十多年来,经历从一般性、浅层次服务向专业化、精细性、深层次服务的转变。一方面,乡村群众的生活需求日趋多样化,从一般性的关爱探望服务到改善生活、促进生产的专项服务,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需要。另一方面,不论是城市到农村的志愿者,还是农村本地的志愿者,都逐渐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开发出系列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

表一:

您认为,农村急主要急需哪些专业志愿服务? [多选题]


表二:

您认为,需要通过哪些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志愿者的专业水平?[多选题]


从调查数据看,农村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主要包括:就农业种植、饲养等方面提供科学意见建议占55.08%,提供健康卫生服务占50.91%,为农村孩子提供学习辅导占48.22%;此外还有调节村民矛盾,推动农村志愿阵地建设,提供就业、创业咨询,传承农村文化,如文化唱歌、跳舞等建设,能够发掘出当地特色,以及其他服务类型。与此同时,关于如何提高农村志愿者的专业水平,选择政策支持与引导占60.26%,邀请专家等提供培训和培训制度完善占44.84%,引进志愿者孵化、培育机构协助或者孵化机制建设占42.13%;还有发展当地的志愿者培育讲师队伍,举办“专业志愿者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吸引当地社会资源或者企业资源支持,设立志愿者人才库,以及其他的建议。从被调查者的反映和要求看,既期望专业化志愿服务为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提供帮助;也希望为农村志愿者提供多样化、多渠道的专业素质提高途径,有利于深化农村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课题组在调查访问的时候,发现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的农村志愿服务,通过“文明四匠”(文匠、农匠、工匠、红匠)的形式,逐渐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值得参考借鉴。

图一: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文明四匠”及其工具


第一、文匠。白家疃村有一段特殊的历史,就是清朝时期的曹雪芹遭遇危难,逃到白家疃村避难,并且在此撰写名垂千古的《红楼梦》。为此,白家疃村世世代代崇尚文化、鼓励读书,形成传承中华文化的良好习俗。我们在考察的时候,发现村委会编撰的《白家疃村志》就是用文言文写的,富有文采、富有深意。这种传统的熏陶下,白家疃村世世代代产生许多“文匠”,成为富有文化氛围的村庄。

第二、农匠。白家疃村自古就是“京西稻”种植的地区,精耕细作、农艺考究,生产的京西稻品种优良,提供历朝历代朝廷、官府食用,由此诞生许多的世代农匠。

第三、工匠。近代以来引进景泰蓝工艺的时候,白家疃村村民由于精心钻研、工艺精湛,成为清朝指定的景泰蓝工艺品生产专供基地,由此诞生一批批高水平的工匠。

第四、红匠。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家疃村率先建立“农民宣讲团”、“新时代宣讲团”、“红色宣讲团”等等。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白家疃村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建立文明实践农民志愿者宣讲员队伍,积极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造就一批老中青组成的“红匠”群体。调查发现,白家疃村由古至今诞生一代代、一批批“匠人”群体,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形成新的社会活跃力量,做出积极的贡献。

很多人认为城市志愿服务需要专业化,农村志愿服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未需要专业化。然而,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农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需要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也要求农村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这是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的。


作者信息

谭建光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团校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电话:13672452904(微信号),电邮:642386379@qq.com。

林锐斌,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苏敏,中级社工师,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在读研究生。

姚晓妍,助理社工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项目专员。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