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敢于“攻坚克难”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如何解决难题、持续推进,是每一个试点县区都关心、关注的问题。一些县区的领导说道,“谭教授,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搞活动,要活跃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怎样深入乡村社区并持续发挥作用,真正凝聚群众和引导群众,就是比较大的难题。”北京市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全国试点之一,作为十个“先行试验区”之一,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不断破解文明实践难题、创造文明实践经验。我们在2019年6月、2019年10月、2020年5月、2021年5月先后四次到海淀区辅导调研,接触到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的干部、群众、社工、志愿者,也收集乡村社区的案例资料,现在围绕文明实践“攻坚克难”的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观点和思路给全国各地交流分享。

一、聚焦思想理论传播建立“实践联盟”共享资源

我没有在海淀区深入基层调研的时候,与很多人一样,以为海淀区就是“中关村”“学院路”“圆明园”等高大上的地区。近几年深入海淀区调研时才了解到其总共有29个镇街,既有中关村街道、上地街道、学院路街道、清华园街道,也有温泉镇、西北旺镇、苏家坨镇、上庄镇等等。因此,开展新时代新思想宣讲宣传,开展思想理论传播的时候,既要面对科技园区的高素质人才,也要面对社区的大叔大妈,还要面对乡镇的朴实村民。为了让各种素质、各种需求的群众能够尽量理解时代精神、领会思想精髓,海淀区就充分发挥“单位多样化、资源丰富性”的优势,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盟,让前沿的理论走实走细,深入社区农村。

一是积极联系中宣部机关党委,邀请宣传部及直属单位的15个党支部结对海淀区的15个街道文明实践所,将最新、最有指导性的理论成果、文化成果直接深入居民、村民的学习交流场合,发挥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是发动驻区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与社区、农村文明实践站结对,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广大群众。

三是联系福建省龙岩市,推动海淀区与龙岩市进行文明实践结对,让“古田会议”的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在海淀区发扬光大。同时,也为海淀区作为“先行试验区”的示范做法面向各地复制推广提供合作基地。

中宣部的机关党支部、单位党支部深入海淀区调研,收集和整理镇街、社区、农村面向群众创新思想理论传播方式,吸引群众“向上向善”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高校及科研机构将海淀区干部群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做法进行分析研究,提炼理论观点,成为新时代思想理论传播的典型素材。与此同时,“海淀友邻”宣讲团、“红色香山”服务团、“青年心声”传播团等也深入乡村社区、面向城乡群众开展宣讲宣传、理论传播的服务。这种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盟的做法,让思想理论传播和文明实践活动“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真正让基层活起来、让群众动起来,让文明实践具有生机活力。

二、聚焦文明风尚普及建立“劳模讲堂”交流分享

海淀区针对科技园、老旧社区、城市化地区等不同类型的文明风尚传播特色,充分发挥辖区的多样化资源,探索创新引领新风尚的方式方法。其中,甘家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老模班”合作,创办“劳模讲堂”、开展“劳模闪光”志愿服务。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深入甘家口街道的各个社区,讲述奋斗故事、激励群众奋进。并且,带动“劳模+青年志愿者”“志愿+劳动”“志愿+专业”“志愿+典型”“志愿+网络”等新的文明传播品牌、志愿服务品牌。

调查发现,“劳模闪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特殊影响力,体现在示范性和激励性,也就是说不论是引领新时尚还是创造新活力,都能够充分发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志愿者的引领作用,让海淀区的科技人员、员工、居民、村民、学生等学习和模仿,真正成为“首善之区”的建设者、贡献者。与此同时,在“劳模讲堂”的带动下,很多青年志愿者、学生志愿者以及其他年龄的志愿者,将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相结合,在社会文明进步、社会治理创新的各个领域,发挥聪明才智、作出优异贡献。

三、聚焦科学技术推广建立“智能惠民”流动信息

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试点工作中,特别重视“科技进社区、科技进乡村”的探索,让城乡群众共享科技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创业大街基地、红帆党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高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将前沿理论、科技知识通过“碎片化”“动漫化”“时尚化”的转化,以短视频、抖音、快手以及微信图片、微博图片等形式,面向社区群众传播,引起大家的兴趣,掀起了解和学习高科技的热潮。张佳鑫、何绍森、罗旭等发起成立的“夕阳再晨”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智慧助老”的方式,深入社区向老年人传授“上网、游戏、淘宝”等等,由此产生接触网络、接触科技的兴趣,逐渐成为老年“手机达人”。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配合“两高两新”,在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创新业态,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打造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等方面积极作为,特别是面向温泉镇“创客小镇”、苏家坨镇“产业园区”、西北旺镇“科贸街市”、东升镇“中关村分园”等开展思想理论宣传和科技知识传播,提高城乡群众的科技素质、文明水平。

四、聚焦关爱扶助群众建立“暖客厅”常态服务

海淀区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在关爱扶助特殊人群、困难群体的过程中,弘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传递党的温暖,更好地凝聚群众与引导群众。“梧桐陪伴”是清华园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新项目,由清华大学的青年志愿组织与清华园的高龄老人结对,提供针对性强、持续有效的关爱和服务。这些清华园社区的高龄老人,许多是长期以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为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老教授、老专家,进入高龄老年生活之后,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亟需志愿者的关心和帮助。在清华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支持下,青年学子志愿者开展多方面的志愿服务。

一是结对关爱慰问高龄老人。志愿者定期上门与老教授、老专家沟通交流,问寒问暖,让老人生活不孤独、不寂寞。

二是为高龄老人传递新时代新思想新启迪。志愿者在与老人的交流中介绍很多新的社会情况和生活变化,让高龄老人了解新时代的社会生活,保持思想的敏锐与活力。

三是为高龄老人做力所能及的服务。如清洁家居环境、布置家庭园林、烹制特殊食品、简单按摩艾灸等等,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发挥特长,为老人生活增添幸福。又如“夕阳再晨”的青年志愿者进入老旧社区,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建立服务档案,针对生活习惯不同、慢性疾病类型、心理需求特点等等,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和技术开展服务。

从“智慧助老”为切入点,陆续提供解决生活困难、增加运动方式、改善家居环境的多样化服务,让社区老人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在温泉镇、苏家坨镇、四季青镇等,针对农村城市化社区、农村生态区等中青年外出工作,老人和小孩留在社区村落的状况,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就利用周末、假期深入村庄,为老人和儿童提供关爱服务,既有关怀慰问、物资帮助,也有交流沟通、分享新时代新生活,让地处偏远的老人、儿童获得陪伴、获得幸福。海淀区将这些丰富多样、特色各异的关爱辅助服务统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城市暖客厅”,为城乡群众传递温暖,为居民村民提供服务,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五、聚焦社区治理创新建立“合伙人”参与机制

海淀区大力推进“创新合伙人”新机制,吸引国际国内的高新科技企业、高端青年创业者、国际研发机构、知名行业协会等前来合作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借鉴“创新合伙人”机制,推出“文明实践合伙人”,吸引和招募社会各界的创新力量,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添砖加瓦”“助力腾飞”。如青龙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国际关系学院社区、相伴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健坤慈善基金会等建立“合伙人”机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共同创新社区志愿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苏家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形式,促成社区、园区、景区的“三区合伙人”协作模式,共创发展前景。10多家热心公益的高新技术产业、4家景区单位及各村居加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合伙人”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打造富有特色、富有实效的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模式。

“合伙人”制度从高新科技创业领域,移植到新时代文明实践领域,突出了各方主体的平等性、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吸引高科技人员、创业者、青年学生、老年居民、乡村群众等共同策划和实施治理创新、服务创新的项目。这样,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的特长兴趣,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社区农村。

六、聚焦美丽乡村发展建立“文化四季”共享平台

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特别重视发挥各镇街、各社区农村的特色,打造富有魅力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如四季青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充分发挥新中国建设初期“四季青人民公社”的创业精神,按照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文化四季”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志愿服务特色。特别是大力弘扬“李墨林精神”,激励新一代人创业发展、奋斗奉献。1954年,李墨林将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解放、积极生产而种植的黄瓜、西红柿,骑三轮车送到中南海,“给毛主席尝尝鲜”。在“李墨林精神”的鼓舞下,四季青广大群众在新中国建设年代艰苦奋斗,在改革开放年代勇于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奋发进取,不断建功立业、创造佳绩。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创造“文化四季”,成为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品牌。“春之韵”彰显新时代的春天,社会主义的春天,生机盎然、充满活力,激励干部群众、志愿者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夏之趣”充分展示社区农村群众的生活追求,在生产生活中获得满足,发挥兴趣爱好,享受美好生活。“秋之雅”体现社区农村群众的不断提升、不断升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学习新思想、吸收新知识,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建设者。“冬之暖”展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温暖关怀,为老人、儿童、残疾人、困难家庭提供细心、贴心、用心的服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促进生活状况改善。如今,海淀区面向各个街道、乡镇推广“文化四季”的经验,鼓励各镇街根据特色资源、群众需求开展美丽社区、美丽乡村的建设,让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七、几点思考

我们在北京市海淀区调查辅导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的时候,获得几点启示。

01、文明实践要占领“制高点”

海淀区的干部群众、志愿者骨干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时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占领“制高点”、试点“高要求”。记得2019年6月,海淀区委宣传部反复联系和邀请,希望我前去调查辅导的时候。我当时的工作重点是到全国第一批试点县区调查辅导,时间安排不过来。我就说,“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你们不是第一批试点,任务并不重(北京市的第一批全国试点是延庆区)。”海淀区的同志回答,“谭老师,我们不是第一批试点,但是北京已经全面推进文明实践工作。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力争做示范。”我就是被海淀区“争做示范”的精神感动,挤出时间第一次前来调查辅导,随后也多次前来调研。我感觉海淀区占领“制高点”的探索包含几个方面。

一是主动思考“传播新思想”如何吸引和引导新一代青年,特别是具有留学、留洋经历的青年人才。这些博士硕士、工程师、技术员,对前沿知识、高新技术掌握非常多,能力非常强。但是,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了解不多、理解不深。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人员就带着我们到中关村、留创园、科技园以及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交流,探讨如何运用“时尚化、碎片化、新奇化”的方式,借助网络、微信、视频等形式,增强新时代思想理论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青年人才中培养“接班人、建设者、先锋队”。

二是主动思考文明实践的“海淀特色”以及面向全国交流合作的途径。针对海淀区既有高新园区,也有老旧社区,还有山区乡镇等多样化特点,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针对性强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做法,取得经验之后就总结推广,为全国试点工作提供借鉴。因此,海淀区不仅顺利入选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而且脱颖而出,成为全国10个“先行试验区”之一,成为为全国提供创新经验的地区。

02、文明实践要敢啃“硬骨头”

我在一些试点县区,尤其是农村试点县区的调查辅导时,经常听他们说,“海淀区文明实践容易搞,因为经济比较发达。我们山区经济条件差,就很难做好。”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资源和困难,都有优势和劣势。农村县区也有广东省博罗县的基金会“蓄水池”与“活源泉”,山区农村也有贵州省龙里县的“萤火虫”,海边县区也有山东省荣成市的“志愿+信用”机制等等。

海淀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时候,也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如留学人才、归国创业人才对于政治学习不够关心、参与不多的情况,就通过“红帆”志愿服务队等创新形式、另辟蹊径。又如针对一些居民村民对外来人口戒备和排斥,就开展“友邻驿站”志愿服务,用“同一屋檐下,生活充满爱”的理念,促进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还有针对首都流动人口特别多,流动频率特别快的状况,通过“滴滴司机讲文明”等方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标识、口号等等印制出来,传播出去,让游客带到全国各地发挥影响力。“硬骨头”“难点”恰恰又是创新的机遇,能够创造新机制、新方法,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更有活力。

03、文明实践要治好“软骨病”

海淀区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中,也发现有些基层干部存在各种疑虑困惑,存在各种畏难情绪。一种是认为现在党建引领、创新创业、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各项工作多、任务重,增加文明实践就有负担,感觉压力大。另一种是认为文明实践既要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又要做好志愿服务,凝聚服务群众,感觉内容很多,不知从何做起。还有一种是觉得海淀区什么都是国家和市里的“试点”“重点”,工作要求高,难以达到目标。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针对这些“畏难情绪”“退缩情绪”“软骨病”,采取了多重措施予以治理。一方面是通过集中学习、分组交流、现场督导、案例分享等等,引导街道干部、乡村社区干部认识文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开展这项工作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培养基层干部的“融合工作”思维,善于将文明实践与促进其他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是为基层干部“加油”“打气”“鼓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同志深入乡村社区调查研究,一起探讨问题,一起解决困难,并且根据各社区、各单位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这样,基层干部、志愿者骨干有了“娘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越来越有“主心骨”,就自我鼓劲、自觉行动,消除“畏缩感”、治好“软骨病”,主动积极探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新方法新路径,也尝到与各项重点工作相互促进的甜头。

04、文明实践要营造“大环境”

海淀区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不仅仅要做好宣传干部的动员工作、做好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激励工作,还要善于营造好的“大环境”,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从全区的社会氛围看,将文明实践与建设“两高两新”战略、建设“中关村科学园北区”战略等有机结合,为海淀区全域建设高新科技园注入新动力、新活力。在街道和社区营造“海淀友邻”“红色香山”“劳模闪光”“北下关好人”“城市暖客厅”“文化四季”等温馨环境,让广大群众在文明实践所、站、基地获得陶冶,逐渐增强文明素质,逐渐提高道德水平。

05、文明实践要增强“获得感”

海淀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时,坚持以“两个获得感”为评判标准。一是群众的获得感。不论是文明实践宣讲宣传活动,还是志愿者关爱扶助服务,都贴近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的群众需求,达到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民生改善、共建共享家园的目的。二是党组织的获得感。通过深入群众的宣讲和交流,提供关爱和服务,引导居民、村民、外来人口了解党的宗旨,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增强党组织对基层群众的凝聚力。这样,伴随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社区农村的群众受到感染与激励,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与奉献者。

作者:谭建光教授,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