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个品牌”·建好“三支队伍”: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的探索创新~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其它成果

打造“三个品牌”建好“三支队伍”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的探索创新

林锐斌 张苏娜 姚晓妍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社志会”)是配合贯彻落实中组部等十八部委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1年)提出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要求,配合广东省文明办、民政厅、团省委制订和落实《关于“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方案》等政策,在2012年筹备成立,2013年1月正式登记注册的省级社团,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社团。十年来,社志会坚持小社团、大合作、大辐射、大影响的“一小三大”的发展特色,即小社团——组织架构和人数少,力求精炼高效;大合作——与全国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0多名专家学者合作;大辐射——先后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市80多个县区开展调查研究和培训辅导;大影响——社志会及其主要专家成为中宣部及中央文明办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家、民政部的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专家、团中央的青年志愿服务专家等等,在国家志愿服务政策制订、文化推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回顾社志会十年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打造“三个品牌”、建好“三支队伍”是最有生命力的机制,特总结分析,与社会组织、志愿组织分享交流。


01

积极配合国家发展

打造三个特色品牌


社志会成立之初就确立“立足广东、服务中国、面向世界”的宗旨,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发展作出贡献,尤其是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贡献,以专业资源体现社会组织的重要价值。


第一、打造国家志愿服务的“创新品牌”

社志会成立不久,就应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邀请,参与多个国家级志愿服务行业组织的专业服务,并担任各项专业职务。社志会主要领导人先后担任中宣部主管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第一届),民政部主管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委员会专业总督导(第一届),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第四届),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政策制订和宣传推广。2016年,社志会成员的多篇论文,分别获得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我会会长撰写的《新时代要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等文章,成为全国最早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志愿服务文章,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引起中宣部、团中央的高度关注。2018年以来,党中央部署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我会负责人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邀请多次为全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班授课,也应文化与旅游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邀请多次为各行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班授课。2022年,按照党中央部署“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我会负责人应中宣传部、中央文明办邀请参与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政策的起草修改工作等等。与此同时,我会专家撰写的《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新格局》《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与创新发展调研》等文章在《光明日报》刊登,《中国志愿服务:从青年到社会》《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等多篇论文获得《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社志会作为一个地方性社团,多次接受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有关机构、有关团体邀请,参与重要政策制订、重要精神传达、重要培训授课等等,在国家层面做出了“广东贡献”。


第二、打造乡村社区治理的“实践品牌”

近年来,社志会配合国家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美丽乡村志愿服务等,面向广大乡村社区、深入广大群众之中进行专业辅导、提供智力支持。一是 社志会负责人和理事先后应邀到北京、天津、浙江、贵州、西藏、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的80多个县区、160多个镇村开展调查研究和培训辅导,撰写40多篇文明实践、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调查文章与辅导文章,并且出版发行《如何做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一书。针对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需求,社志会在筹备期间的2011年开展专题调查并出版《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1年版);二是 2022年进一步开展调查并即将出版《中国农村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年版)。尤其是重点辅导和帮助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10个重点联系县区”中的北京海淀区、山东荣成市、广东博罗县、贵州龙里县等探索创新,概括“思想理论进园区、科技创新进社区”“志愿+信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蓄水池与活源泉”“山歌伴飞、萤火虫、大比武”等特色经验,引起全国各地的关注和借鉴。


第三、打造社工与志愿者服务的“协同品牌”

社志会配合国家民政部、广东省民政厅的工作部署,组织专业力量参与推进“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一是 配合中宣部、民政部等调查和起草《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等,都列入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的内容。二是 配合广东省文明办、民政厅、团省委等调查和起草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政策文件,支持中山市委办市府办出台“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政策文件,帮助各市县调查和起草“志愿者之城(区)”规划列入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内容等。三是 在乡村社区辅导社工中心、社工站做好与志愿者、志愿组织的合作,发挥专业特长协调志愿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实效。如社志会与亲青家园服务中心、广东省团校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共同督导的“一校一社工”项目,在粤东地区的镇村中小学配置专业社工,引导志愿者协同开展关心和帮助青少年成长,解决心理问题与其他问题,减少校园暴力、辍学现象等等,产生积极的成效。目前,社志会发动社工和志愿者总结合作经验、编撰合作材料,提供各地区社工机构、志愿组织参考借鉴。


02

积极发挥社团优势

建设三支专业团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既包括理论创新的人才,也包括实践创新的人才。为此,社志会根据国家发展要求和广东实际需要,着力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专家研究队伍、“专业促进服务”的社工督导队伍、“工匠精神”引领的志愿者骨干队伍,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一、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专家研究团队

社志会筹备成立期间,充分发挥负责人先后担任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专家、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委员会专业总督导等资源优势,联络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广州、深圳等地的160多位专家学者作为社团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探索创新。一是 做好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社志会联合专家学者研究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理论内涵、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价值、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路径等等,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中国社会工作》《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社会治理》等刊发理论文章,并且获得《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全文转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二是 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乡村社区,指导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探索发展。先后到北京、福建、海南、吉林、内蒙古、西藏、贵州、四川、浙江、江苏、河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与社工站、志愿团队交流沟通,针对面临的问题答疑解惑,为项目创新提供对策建议,帮助基层社工和志愿者探寻创新路径,受到全国各地的欢迎和好评。三是 系统总结来自各个省市、城市农村的实践经验,提供全国的社工和志愿者参考学习。尤其是《龙里为什么能?》《荣成为什么能?》《海淀为什么能?》《博罗为什么能?》等30多篇典型案例文章的发表和传播,引起各地区社工与志愿者的积极反响,有效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


第二、建设“专业促进服务”的社工督导团队

社志会积极探索专业社工督导、志愿服务督导的方式方法,尤其是集中精力探索针对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督导路径。一是 做好长时间、深入性的“陪伴式督导”。社志会与惠州市博罗县、韶关市乳源县、佛山市南海区、中山市小榄镇、梅州市五华县等长期合作,安排专业社工、资深志愿者前往观摩乡村社区的志愿队伍活动状况,现场提供智力支持,帮助解决志愿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提供激励群众参与服务热情的建议,联系资源丰富志愿服务项目等等,打造了“红根大叔”志愿服务、“友善少年”志愿服务、“青年志愿先锋队”等特色品牌。二是 前往全国各省市的县区、镇村开展志愿服务专业督导,提高服务社会、帮助群众的能力。如社志会专家近年来先后5次到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进行专业督导、4次到北京市海淀区进行专业督导、4次到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进行专业督导、3次到贵州省龙里县进行专业督导,帮助“夕阳再晨”“红领之家”“暖心食堂”“萤火虫”等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此外,还应邀到全国80多个县区的160多个乡村社区,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行专业督导。三是 在广泛开展社工服务、志愿服务专业督导的同时,整理和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督导指引》1.0版、2.0版,《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专业督导指引》等等,提供各地区、各组织参考借鉴。


第三、建设“工匠精神”引领的志愿者骨干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社志会响应号召,近年来在基层志愿者中广泛传播“工匠精神”、大力培养“志愿工匠”。社志会专家撰写和发表的《“志愿工匠”及其价值分析》(《社会治理》2019年第5期)是全国第一篇专门研究“志愿工匠”的论文,为在志愿服务领域推广“工匠精神”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社志会致力于志愿者骨干的培养、培育,为乡村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人才力量。一是 大力开展志愿者骨干的系统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各地区培养志愿者骨干力量。如社志会与乳源县开展“金种子”计划,培养“十百千”骨干力量,即通过集中授课和分别辅导,发掘和培养10名志愿组织领袖人才,为各乡镇培养100名志愿者骨干人才,辐射和影响1000名村居志愿服务活跃人员。社志会也通过网络形式,为西藏自治区宣传部、文明办培训辅导“自治区、地市、县区、镇村”四级共五万多名文明实践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骨干。这些培训辅导,在全国各地播下志愿服务的种子,在新时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二是 帮助志愿者骨干提高专业能力。社志会通过建立各类不同的骨干微信群,帮助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答疑解惑、提供指导,促进骨干群体成长成才。三是 引导志愿者骨干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不断总结思考,撰写经验体会文章,提供各地区志愿组织参考学习。如社志会激励来自湖南衡阳的打工青年凌送军撰写《从打工人到志愿者》的文章,引起社会良好反响,中国青年志愿者公众号转发宣传;激励乳源县一六镇乡村医生罗寿华撰写《山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健康快递人”》,引起各级部门重视,《精神文明导刊》公众号转发宣传等等。如今,社志会成员与各地志愿者骨干合作撰写的案例,以及鼓励志愿者骨干撰写的案例数量越来越多,也获得全国各地媒体和网络的转载,对于传播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