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做好“读懂广州”志愿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其它成果
谈谈如何做好“读懂广州”志愿服务
谭建光

     近期广州在大力开展“读懂广州”宣传活动,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也积极参与。不少志愿者骨干询问我,“如何做好‘读懂广州’的志愿服务活动。”这就促使我思考与分析。浏览资料发现,如今的很多活动或者是讲课报告,或者是游览参观,在“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之后,如何持久发展、深入人心,确实值得认真思考。作为成长于广州、生活于广州的志愿服务研究者,有责任关注和分析“读懂广州”的价值,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提出一些参考建议。我个人认为,“读懂广州”不能停留在“学批示、学文件”,也不能停留在“走走看看、唱唱跳跳”,而是要深入了解干部群众的需求与愿望,真正做到“读懂中国气派的广州、读懂广州人的心声、读懂广州城的骄傲”。在这些方面,志愿者有所为、有作为,应该积极探索创新。

01 读懂中国气派的广州
     志愿者要将“读懂广州”放在中国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的视野之中,引导广大市民理解和领悟广州的特殊贡献和价值。我们经常有“千年广州、百年广州、改革开放的广州、新时代的广州”等不同时段的说法。千年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拓展了中华文明的交流传播。百年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等;还有党的三大、团的一大等历史事件,在中国近现代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广州是“敢为人先”、吃“头啖汤”探索破旧局、开新路。新时代的广州是在伟大复兴、共同富裕进程中先行先试、再创佳绩。也就是说,放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中,广州都作为南方重镇发挥重要功能、发挥积极作用,这就是广州人为此骄傲和自豪的地方。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印象深刻。一是 20世纪80年代中国足球“冲出亚洲”呼声最高时候的“国足”名将容志行,是广州人。虽然由于体制制约等原因“壮志未酬”,但是容志行敢于拼搏、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毅力赢得广州人的高度赞赏。二是 “中国第一个体户”容志仁也是广州人。当时以“一毛钱学生餐”(半碟肠粉半碗粥)风靡一时、全国闻名。我1982年大学毕业,1985年配合广州团市委做青年个体户调查,还带着几个大学生帮容志仁卖了几天的“学生餐”,积累调查报告的素材。

图一:20世纪80年代初闻名全国的容志仁肠粉店“学生餐”

     回顾这些历史和经历,就是说明广州市在很多关键的时期都是为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变革作出探索、作出贡献,值得自豪。这是“读懂广州”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激励广州人在新时代伟大复兴、共同富裕进程中勇于奋进、再创佳绩的强大动力。

02  读懂广州人的心声
     志愿者开展“读懂广州”的时候,还要贴近群众、倾听心声。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完成任务而搞各种活动,虽然做了很多“表面功夫”,老百姓不一定满意,更不会“买账”。为此,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出发,真正理解“群众需要什么”“群众喜欢什么”“群众认可什么”。我们在多年的调查中发现,广州人最朴素的心声和要求就是“跟党走、好生活”。不论是建党百年、建团百年,广州人看到共产党是为人民翻身解放而奋斗;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州人看到共产党是为人民美好生活向往而奋斗;都是在历史和现实中看到共产党真正是为国家、为人民的政党,就愿意按照党的方针路线不断前进、作出贡献。同时,广州人特别希望在党的领导下“过上好生活”。不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好生活”愿望是“不饿肚子有饭吃”,还是新时代的“好生活”是“共同富裕有盼头”,都是广州人最朴素、最真诚的期盼。这里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就是广州人对“外国与中国”的认识变化,以及比较心态的发展进步。我当年在广州市增城县读书时,因为是华侨子弟,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还跟着母亲在广州火车站等候华侨亲戚回来,也期盼他们带来的衣服、自行车、缝纫机等等。那时候感觉生活的差异“人家在天上、我们在地下”。

图二: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成为中外交流的“南风窗”

     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广州人再也不期盼、不等待外国的物质;而是期盼和要求中国生产更多更好的东西,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此,如今广州人的心声:面对过去、面对历史是希望“留住根”,不忘广州历史文化、不忘广州人的民俗习惯。面对现实、面向现在是努力工作、殷实生活,过好小日子、和谐大社会。面对未来、面向前程是拼搏奋进、携手前行,走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为此,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开展“读懂广州”服务活动的时候,就要贴近广州人的心声和需求,不虚夸、不空洞,扎扎实实做有特色、有实效的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积累及传播,让广州人的思想情感更加充实,让广州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殷实。

03 读懂广州城的骄傲
     我所接触的广州人,都是“以广州城为骄傲”“以广州城为自豪”的。虽然近年来会因为感觉广州发展慢了发发牢骚,因为广州不够方便抨击几句,但是只要比较广州与外地的时候,总是说“广州有人情味、广州是美食城,广州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此,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开展“读懂广州”服务活动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掘广州历史文化和广州人灵活创造中的元素,融入广州人的记忆和想象之中,成为骄傲自豪、激励奋进的力量。并且,志愿者要善于将广州历史的很多珍贵资源,重新发掘和整理,作为激励干部群众拼搏奋斗、励志前行的动力。我最近常常在思考“农讲所力量促进乡村振兴、铁军力量促进社会治理、红木棉力量促进奉献友爱”这三句话,可以成为志愿者“读懂广州”服务活动的核心要素。

第一、“农讲所力量”促进乡村振兴
     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农民革命培养骨干力量。如今,农讲所成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而,志愿者不仅仅要将农讲所作为红色历史教育的基地,也要将农讲所作为激励干部群众在新时代走向共同富裕、走向乡村振兴的教育资源。我们不能将红色历史教育与时代发展创造搞成“两张皮”,而是应该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当年的农讲所创办者、学习者都是未来农民的翻身解放,未来农民“过上好日子”。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也是为了农民的创造希望,为了农民的美好生活。其动机和目的都是一脉相承、延续发展的。因此,广州志愿者善于从农讲所的资源中吸取力量,作为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激励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创造生活,从而在全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作出新贡献、创造新品牌。

第二“铁军力量”促进社会治理

     由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为主体组成的叶挺独立团被成为“铁军”,也成为敢打硬仗、敢于牺牲的力量。广州志愿者要弘扬“铁军力量”,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社区治理发展中作出探索、作出贡献。我在第五届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评审过一个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道秀全社区的“秀全大妈”项目,是一群由本地“街坊大妈”和来自全国的“老漂族”大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由于花都区建设了工业城、汽车城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在这里定居,其父母退休之后也从东北、西北、西南、中原、中南等地前来与子女同住,自称为“老漂族”。他们因为广场舞、晨运等相识,就结成志愿者团队,为秀全社区的文明实践、邻里互助、社区治理、环境保护等作出贡献。

图三: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大妈”志愿服务队声名远扬

    在参加全国大赛的时候,社区书记和“秀全大妈”一起高喊“老漂族传播新思想!老漂族展现新关爱!老漂族助力微治理!”赢得评委的赞赏,获得全国金奖。这就是“铁军”精神的传承、“铁军”力量的发扬,为广州长治久安、和谐生活作出贡献。

第三、“红木棉力量”促进奉献友爱
     广州的市花是木棉花,广州人最喜爱的就是“红棉之美、绿榕之荫”。为此,广州志愿者传承了木棉花的火红与热情,展现着木棉花的灿烂与爱心。特别是广州市党员“红棉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服务,为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提供关爱与帮助,在志愿服务中弘扬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还有,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防疫志愿服务储备队”,按照“平急结合”“平战结合”的要求,培养应急服务的青年志愿者骨干,在日常的训练和体验中,掌握应急防疫的知识技能。2021年和2022年的广州防疫战中,青年储备队的志愿者“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支持和配合各级党团组织、各类社区机构做好核酸检测、管控守护、隔离人员关爱扶助、防疫物质运送调配等等,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如今,“红木棉”成为广州志愿者的美誉,成为广州志愿服务的特色,在新时代的共建共治共享中将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农讲所力量、铁军力量、红木棉力量等都是广州城的骄傲,都是广州人的自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发光发热,成为走向共同富裕、促进乡村振兴、助力社区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的宝贵财富。

     我是广州人,我爱广州城,也希望为“读懂广州”志愿服务贡献一点智慧、贡献一分力量。为此,整理思绪、撰写短文,提供广州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分享交流。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