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精细化” ——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经验的分析与思考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其它成果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精细化”
——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经验的分析与思考
谭建光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发展,从2011年广州市率先探索大赛形式迄今已有11年,从2014年启动“国赛”(全国性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也有8年,各省市亦陆陆续续举办项目大赛。我作为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和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除了参加每一届国赛的评审,以及主要参加所在广东省赛会评审之外,还应邀到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华南的一些省市担任大赛评委,以及授课导师。在历年来各个省市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活动中,我对浙江省的印象特别深,感觉组织大赛和培育项目都具有“精细化”特点、具有“绣花针”精神,使得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涌现出来、越做越好,受到党政关注、群众欢迎。从2016年举办首届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来,我基本上是每年都应邀参加(只是2017年因为工作冲突没有参加,缺席一届),担任大赛评委和授课导师,现将参与的观察与感受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提供各地区参考借鉴。

01项目大赛的指导思想:
    浙江团省委、青年志愿者协会每一年举办“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时候,都认真学习和领会新时代新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工作的指导和要求,结合群众生活需要、青少年发展需要,确定大赛的主题和重点。因此,“围绕中心、服务群众、突出青年、凸显‘团味’”就提升了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价值。

      (1)围绕中心
     我参加历届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都发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每一年都会围绕当前党政工作中心,“突出一个主题、兼顾多样服务”。例如,近几年来就先后围绕“走在前列”“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等拓展志愿服务的新领域、创新志愿服务的新方式。这些重要主题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工作的指导要求,或者是中央部署浙江省工作的重点内容。如2020年的大赛突出“重要窗口”功能,突出志愿服务助力体现新时代优越性的相关项目;2021年按照中央部署浙江省率先探索创新数字化政府的工作,在大赛项目分类中,专门设置一个“志愿服务数字化”组别,我当时还担任这个组别的评审组长;2022年大赛中围绕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发展要求,优先挑选关爱帮助特殊人群、促进社会民生改善的项目。这样,每一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选出来的金奖、银奖项目,既能够在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引起关注和重视,也能够在全国具有超前、示范作用。

      (2)服务群众
     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生活需求,紧扣群众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诞生很多受到社会关注、群众欢迎的服务项目。并且,由于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服务的群众类型多样、需求多样。一方面,浙江省有城市化程度水平较高的杭州市、宁波市等,既服务新兴群体的需求,也服务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快发展的地区,也产生了青年志愿者针对山区、海岛等群众需求所开展的关爱服务;再一方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又有很多青年志愿者到贵州、四川、西藏等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项目。如湖州市安吉县黄杜村的“一片白叶总关情”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党团员志愿者带领村民志愿者既通过种植白茶脱贫致富,也义务到贵州、重庆等山区赠送白茶茶苗、传授白茶技术,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帮助山区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又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幸福石榴籽”项目,就是志愿者帮助“新疆班”学员适应城市生活、开展关爱互助,同时参与城市邻里互助、关爱助人活动,培养“新疆班”学员的志愿精神并且传播到新疆家乡的各个地区。浙江省大赛的很多项目都是非常精准地关爱、帮助特定人群、做好特定服务,同时又能够传播和推广,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3)突出青年
      浙江团省委、青年志愿者协会不是“关起门来办大赛”,而是“打开大门办大赛”。不仅仅发动各级团委、各类青年志愿组织申报项目,而且联合各地文明办、民政局、文旅局、教育局、农业局、科技局等,吸引各行各业的志愿服务项目参加大赛。但是,从近几年的大赛项目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项目是青年为主体,体现了青年特色、青年活力。因此,现在浙江省既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也有“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各自突出不同的重点和特色,也有一些优秀项目相互推荐。从参赛的志愿服务组织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企业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社区农村青年志愿者队伍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充满生机活力。

      (4)凸显“团味”
     浙江省每一年举办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时候,都坚持团委的主责主业,将共青团引领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引领青年志愿者成长的作用充分发挥;同时也联合文明办、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发挥青年志愿者参与各项领域的服务功能,发挥团组织在配合党政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从项目大赛“团味”的体现看,有几个方面:一是 许多获奖优秀项目的负责人是团干部。包括高校学生团干部,或者是单位、企业团干部,他们参赛的身份都是青年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动青年乃至各年龄段志愿者做好服务项目。二是 在展示服务项目、推介服务项目的时候,都注重弘扬党团宗旨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为青少年成长服务作为首要目的。因此,青年志愿服务越深入,就越有利于党团组织凝聚群众、凝聚青年。三是 近年来很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与落实“青年发展规划”、实现“青年发展目标”相结合,注重青年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注重青少年在获得服务后的改善与成长。

     我们认为,恰恰是因为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目的非常明确、与时俱进,促进大赛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每一届大赛没有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每一次评奖都有围绕大局、服务群众的优秀项目脱颖而出,都有青年特色、“团味”浓郁的项目获得好评。

02项目大赛的“五精做法”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要做好“精细化”,最关键就是在设计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细致、做实做好。作为参加历届浙江省大赛的评委,感觉组委会、评委会在抓住“五精做法”方面很有成效,值得总结和推广。

  第一、精心培训
     我将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做法与其他省市的进行比较,发现浙江省最主要的一个做法就是每一届都非常重视专业培训。其实,每年浙江省大赛的总体时间不长,总共就是三天时间。但是,每一届都将第一天上午报到之后,从下午到晚上进行三个课程的培训。即下午上两节课、晚上上一节课,然后再让参赛选手修改展示汇报PPT,主办次日的复赛,时间非常紧凑。并且,每年主办方都认真挑选课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志愿服务发展重点,联系专家准备授课题目和内容。有几年邀请我授课的时候,工作人员多次来电话、发微信介绍具体需求,从最初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到进一步创新项目内容与形式,再到结合文明实践和社区治理丰富项目等等。这样,参赛选手认真听课学习之后,思路开阔、目标清晰、领悟重点、发掘亮点,在修改和完善参赛汇报PPT的时候就更加贴近主题、更加具有特色。并且,根据许多参赛选手过后的信息联系和反馈看,这些培训课程对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一步开展服务活动、深化服务项目都具有专业指导,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精挑专家
    随着全国各个省市都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就出现很难请到高水平专家当评委、当导师的问题。浙江省在邀请大赛评委方面做到“一个精挑、两个提前”就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评审质量。与其他省市相比较,浙江省坚持每一届都认真挑选和邀请全国高质量志愿服务专家前来做大赛评委,这是做得非常好的。记得前些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之前,浙江省每年都邀请到来自北京、上海广东、辽宁、武汉、重庆等东西南北各省市最优秀的专家担任评委,如北京的黄勇编委、张晓红教授、杨波老师还有助残志愿服务的赵济华老师、韩润峰老师等,邀请来自上海的张祖平教授、徐本亮教授,邀请广东的谭建光教授、辽宁的孙增昌教授、湖北的邱观建教授等等。近几年即使是疫情影响,也坚持邀请北京的黄勇编委、广东的谭建光教授、上海的张祖平教授等做线上线下评委。同时从中挑选优秀专家给参赛选手授课,进行专业辅导。那么,在每年各省市举办大赛,专家非常繁忙,分身无术的状况下,为什么浙江省能够邀请这么多的优秀专家?我们发现,浙江省的“两个提前”做法非常关键、非常重要。一个是将省赛时间提前。一般而言,各省市的大赛都在7、8、9月举行,决赛之后就报送候选项目到全国大赛。但是,浙江省近几年的项目大赛都会提前在5月或者6月举办2022年还提前在4月举办。这样,就避免8月前后各省对专家的“抢人大战”,提前利用专家的“空挡时间”。另一个是提前约请专家。浙江省确定5月或者6月的大赛时间之后,就会提前一个多月邀请专家,并且明确不会更改时间。我们曾经遇到一些省市的大赛邀请,迁就领导参加的时间一改再改,导致专家时间冲突无法参加。但是,浙江省认为举办大赛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评委和选手,所以确定大赛时间之后就不再更改。而且,比赛期间都是专家与选手做主角,没有邀请各部门领导参与。各部门领导的参与,主要是决赛之后的颁奖环节,根据约定好的时间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参加活动。这样,基本上就能够保证邀请全国优秀的专家参加浙江省大赛评审和培训辅导。

  第三、精选项目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遇到一个选拔的难题就是“多与少”的问题,其实也是“杂与精”的问题。我们曾经参加一些省市的项目大赛,进入复赛的阶段还有数百个项目,看起来琳琅满目,实际上纷杂难辨。评委因为面对太多的项目和选手,无法细致和认真评判挑选,最后不一定能够选出最优秀的项目,也难以培育最优秀的品牌。浙江省项目大赛,不论是各县区申报数百个,还是上千个,通过评委会秘书处初选之后,都是提出100个左右邀请专家网络初评,选出60各左右参加复赛。因此,每一届浙江省大赛,评委基本上都是在复评的时候分成4个组,评审60多个项目,从而评选出35个左右的项目进入决赛。每个组专家面对近20个项目,评选出10个左右参加决赛的候选项目。决赛的环节,所有评委在决赛中共同评审30多个项目,评出15个左右的金奖项目。我详细描述这个具体的评审过程,就是说明由于精选项目、数量较少,专家评委就可以认真细致评判、认真细致辅导,最终推选出最优秀的项目参加国赛。不论是2018年的“点亮玉树”,还是2019年的“老骥行动”项目,或者是2020年的“红领乡邻”项目、2021年的“青鸟助飞”项目、2022年的“我为烈士修遗物”项目等,都是评委们反复评审、精心观察、细致辅导、切磋交流后推选出类的,具有非常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推送到全国项目大赛,或者推选的全国“四个一百”评审的时候就有很强的竞争力,获得很好的成绩。

  第四、精细安排
      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组织并没有大的排场,也没有“兴师动众”“声势浩大”,而是根据评审工作规范要求,按照优秀项目推选需要,运用科学有序的流程逐步推进。每一届均由团省委志工权益部指导浙江省团校负责评审安排,具体是“培训—复评-辅导-决赛-推广”五个流程。其中,我发现“培训”和“辅导”这两个环节发挥的作用非常大、非常重要。前面已经叙述“培训”的三个课程对于参赛选手理解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意义和要求,按照规范程序修改展示汇报材料具有极大的帮助。现在我重点要介绍和分析“辅导”环节。这是“复赛”之后,选出30多个项目,次日参加角逐金银奖的决赛。当天下午,各组评委分别对候选的项目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参赛选手就有机会继续调整心态、提高要求,应对决赛。原来参加初赛和复赛的时候,展示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被专家指出来,及时修正;也根据决赛的更高要求体现项目的重点与亮点。如2018年参赛的“海岛萤火虫”关爱渔村留守儿童项目,由“爱心奶奶”带着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实施。原来是“爱心奶奶”亲自展示演讲,充满爱心、热情洋溢,但是条理不清、语言不清,难以获得更高的评分。在复赛之后的辅导中,评审专家建议“海岛萤火虫”采用“221”的展示演讲形式。即大学生志愿者用两分钟介绍项目基本情况,“爱心奶奶”用两分钟讲述志愿服务的心路历程,最后一分钟是展示志愿者带着渔村留守儿童用海螺贝壳等做的手工艺品。这样,“海岛萤火虫”的决赛展示效果非常好,获得金奖;后来推选参加全国大赛,也获得金奖。我们发现,其他省市的大赛,缺乏“复赛”之后、“决赛”之前的“辅导”环节,导致决赛的时候很多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不出高水平、有特色的效果。浙江省增加“辅导”这个环节,对症下药、精准辅导,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第五、精品推广
     浙江省大赛结束之后,针对国赛的安排和要求,在推选项目参加国赛的时候,一方面继续邀请全国专家对候选项目进行辅导提高;另一方面鼓励各市县对参赛选出进行传播推广,扩大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积累参加国赛的社会资本。从浙江人的特点看,是讲究实效,不图虚名。所以,不论是获得金奖还是银奖,不论申报项目是否得奖,都更多考虑回到各个市县和镇村的时候如何开展志愿服务,如何帮助社会人群。所以,很多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指尖创业”电商助残项目、“全城安全”地图巡查项目、“镜子妈妈”天使关爱项目、“武林大妈”社区文明项目、“点亮玉树”山区助困项目、“单脚靴银行”助老助残项目、“春风化雨”社会治理项目、“红船小讲解”宣讲宣传项目、“人间烟火”重症患者服务项目等等。一方面获得社会资源支持不断扩大服务、帮助群众;另一方面引起其他志愿组织的学习借鉴,延伸出很多新的服务项目。这样,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形成“遍地开花”“百花齐放”的局面,并且从中锻造出优秀的品牌志愿服务组织、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成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

     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五精做法”,是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来的,也发挥越来越好的作用。值得各省市、各县区了解和学习、参考和借鉴。


03几 点 思 考
     不论是全国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还是各地区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伟大复兴、服务共同富裕、服务乡村振兴,通过大赛培育和发展更多有活力、有实效的志愿服务项目,确实值得思考、值得探索。我结合多年来参加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观察和体会,提出几点思考,提供交流分享。

 第一、青年志愿服务要“双贴近”
     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经验,以及其他做得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经验,都是特别注重“双贴近”,即贴近中心工作、贴近群众需求。围绕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让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融入和发挥作用;把握乡村山区群众的迫切需求,让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贴近和发挥作用。如结合“走在前列”“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等拓展青年志愿服务领域。这就是大赛争取党政重视,获得群众支持的关键。

 第二、项目大赛要注重内涵实效
     浙江省非常重视青年志愿服务大赛有内涵、有实效,而尽量减少“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各种形式。我们从参加各省的大赛情况看,有些省市的启动仪式、颁奖仪式做得非常隆重、非常轰动,但是真正评审的时候发现没有多少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项目。然而,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整个评审、颁奖活动规格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将办赛资金使用在邀请全国优秀专家、支持优秀项目参赛方面,而尽量减少在搞活动、做形式方面的花费。因此,来自全国的评委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评审认真、项目优秀”,历届大赛中确确实实涌现了许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社会民生改善、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好项目。

 第三、将“以赛促建”贯穿全程
     浙江省非常重视“以赛促建”,引导参赛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要“为赛而赛”,而是要“为民而赛、为做而赛、为学而赛、为传而赛”。因此,不论是浙江团省委志工权益部,还是浙江省团校,在办赛会的时候特别重视培训环节,精挑细选授课专家,反复交流授课需求,力求保证“三节课”满足本届参赛选手的需求、提高参赛项目的质量。由于浙江每年的办赛时间比较早,我几乎都是应邀为浙江大赛授课之后,就将授课内容面向全国各个省市进行讲授,都有超前性和启发性。另外,在复赛之后、决赛之前的“辅导”环节,专家不仅仅辅导参赛志愿者、参赛志愿服务项目如何做好决赛,也辅导参赛项目将来实施的时候如何更加贴近群众、增强实效,就促使志愿服务项目更加丰富、更有水平。

 第四、争取党政和社会重视支持
     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最初是综合性的赛会,是团省委、文明办、民政厅等多部门联合举办。后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全国试点县区最多、试点工作突出的省市,宣传部门就另外开展“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然而,这两个赛会不是相互分隔、相互冲突;而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一方面,在很多的市县、镇街都是合起来举办赛会,赛后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分别申报省里的青年大赛或文明大赛。与此同时,文明实践项目大赛更多侧重“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内容;青年项目大赛更多侧重关爱帮助社会人群和青少年成长的内容。因此,“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举办的时候,文明办、民政厅领导以及相关处室同志热情参与和支持;“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举办的时候,团省委、民政厅领导及相关处室同志热情参与和支持。近年来,青年志愿服务大赛越来越聚焦“青年有为、服务社会”的特色,以青年志愿者的率先探索创新、带动其他社会群体活跃志愿服务。这样,各级党政部门越来越重视和支持青年志愿服务,各地区的城乡群众也越来越赞赏青年志愿服务。

     “青春志愿行、奋进新时代”是全国和各地区青年志愿服务大赛的主题。为此,各省市、县区在举办大赛的时候,都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贴近城乡群众需求、发挥青年创新特点,发掘和培育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走在全国前列,举办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精细化”也创造了很多值得参考借鉴的经验。我作为多年参与评审和辅导的专家,将观察与思考记录下来,提供各地区、各组织交流分享。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