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第7期
“双碳”目标下社会工作参与绿色治理的角色定位(一)
张夏妮
广东省团校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讲师
双碳”目标下社工参与绿色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绿色治理是多元治理主体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绿色价值理念为指导,以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社会、倡导绿色生活、培育绿色文化为基本内容,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活动或活动过程[1]。绿色治理是人类面对全球资源、能源和环境挑战所做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上的探索[2],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我国绿色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3]。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近几年解决地球变暖绿色发展的高频词,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也是绿色治理的治理目标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彰显大国担当、承担全球气候责任,对绿色治理作出的郑重承诺。实现“碳中和”的两个决定因素是碳减排和碳增汇。碳减排的核心是节能、调结构、增效和发展清洁能源,碳增汇的核心是生态保护、建设和管理。要实现“双碳”目标主要依靠两大途径,一是 工业农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使能耗的降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即“减排”;二是 通过加强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达到增汇。“碳减排”与“碳中和”影响久远,推进“双碳”必须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进行统筹规划和布局,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
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媒介,社会工作不仅使社会治理理念实现了可操作化,而且较好地契合了社会治理社会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4]。社会工作与环境议题之间存在较强的价值亲和性和专业契合性[5],通过精细化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治理格局。“人在环境中”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视角,环境不仅包括构筑人的关系的社会环境,也包括了人生存发展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在环境改善方面的实践层面,社会工作有较丰富的行动经验。
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是使人类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对环境进行有益的改造,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与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化发展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环境的污染破坏问题会加剧城乡二元对立,增加社会的矛盾,环境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延伸,如果不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公平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环境危机就不会得到有效解决[6]。“双碳”目标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推动环境公平的重要决策,是社会工作推动人与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方向,社会工作通过参与绿色治理,回应环境风险、生态修复,最终推动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积极参与“双碳”目标的推进,能够体现社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业价值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史云贵、刘晴:《公园城市:内涵、逻辑与绿色治理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第48—56页。
[2]张夏妮:《青年志愿者参与绿色治理的路径与自身成长》,《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第63—70页。
[3]刘治彦:《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治理观》,《人民论坛》2017年第25期,第68—69页。
[4]卫小将:《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路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6期,第81—85页。
[5]王进文、张军:《探寻生态之维:绿色社会工作的理念与路径》,《社会工作》2020年第5期,第35—46页,第110页。
[6]洪大用:《环境公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点》,《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第67—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