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读书家”与公益志愿服务新路径 ——对广东省小榄镇“囤粮计划”读书会的点滴​思考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其它成果

“小镇读书家”与公益志愿服务新路径

——对广东省小榄镇“囤粮计划”读书会的点滴思考



谭建光


    “小镇青年”,是指在三四线城镇成长和打拼的年轻人。
    “小镇做题家”,是指在家乡城镇埋头读书企求改变命运的人。
    小镇读书家”,你听说过吗?这是我在与小榄镇“囤粮计划”读书会的朋友们聚会时提出来的新名词;就是生活在小镇,视野不局限,通过读书交流、公益服务让自己不断充实和丰富,不断具有创新发展活力的一群人。

     我与“囤粮计划”的“小镇读书家”之间确实有着深远的友谊。从十年前到小榄镇担任第一届“创益菊城”公益志愿服务大赛评委,到七年前参与“大粮仓”公益志愿服务中心的设计咨询,再到见证“囤粮计划”读书会的发起,并一直陪伴“粮友们”走到今日。记得2022年春节后,我到小榄镇开会之前,约“囤粮计划”读书会的黎伟湘会长见面交流,结果她约上了十多位理事一起交流,边吃饭边聊天,开开心心沟通交流的同时也策划许多新活动、新项目。有位理事说,“谭教授,你是探望亲戚来了。”我感觉这话说的非常实在,我就像是春节“走亲戚”一样来到“囤粮计划”的圈子,非常亲切、非常活泼地度过美好的夜晚。
     借此机会,我将多年来与小榄镇“囤粮计划”读书会朋友们的交往和思考记录下来,提供大家分享交流。


图片

01


大粮仓、公益墙与读书会



     “囤粮计划”读书会的创意来源于“大粮仓”公益志愿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2012年,小榄镇借助广东省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热潮,启动了“创益菊城”公益志愿服务大赛,一方面征集了来自社区、农村、社会组织的许多小型、灵活、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的项目;另一方面发掘了各有特长、各具特色的公益热心人。经过2012年、2013年、2014年的项目征集和服务发展,需要建设公益志愿服务中心,也就是“全民公益园”,提供汇聚力量、传播推广的基地。经过调研和考察,镇委镇政府就划出原来生产大队的四个“圆顶大粮仓”作为公益园用地。在修缮和布置的时候,除了市、镇政府提供的支持,仍然存在一些资金缺口。2015年时任公益服务中心主任等人商议,就提出一个创意——众筹“公益墙”。即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起,每人捐助500元,就可以为公益园装修作出贡献,并且在“公益墙”留下署名的手印。众筹的目标是500人,每人500元,结果半天时间就抢完指标了,还有不少热心人物要求提供捐助。于是增加了几十个名额,最后用了“500+”的名义做成“公益墙”。正是这525名捐助者,发现“大粮仓”具有“双粮”的含义,即物质粮食与精神粮食,公益志愿者们也非常希望营造小镇的读书氛围、充实精神生活,就发起“囤粮计划”读书会,不经意间创造了“小镇读书家”成长的摇篮。我因为是广州人,没有在小榄镇,没能够及时看到众筹信息和参加捐助“公益墙”,也没有成为“囤粮计划”读书会的一员,只是成为他们的朋友,说起来还是蛮遗憾的。



图片

02


湘姐、婷姐与“背后那个人”



     说起小榄镇“囤粮计划”读书会,有三个人是经常提起的,也是不断探索和寻求“小镇读书家”发展路径的灵魂人物。第一个就是会长黎伟湘,人称“湘姐”。她是会计师,但是特别喜欢读书求知,虽然身在小镇的生活,却通过读书交流知晓天下事。所以,当一群热心公益志愿服务的人聚集起来,在关爱助人的时候重新唤起读书的热情,“小镇人”也渴望在书海中翱翔,推选她做读书会会长的时候,她便当仁不让,认真履职了。第二个是黄婷芳,其实很年轻,但是已经被新锐青年称为“婷姐”了,担任读书会的秘书长。这是一位非常热情、想法丰富、极为称职的秘书长。据湘姐告诉我,“虽然我是会长,但是很多活动都是婷芳他们策划和联系的,往往是什么都准备好了,才打电话来让我参加。”其实,我最初认识黄婷芳不是因为“囤粮计划”读书会,是因为他们的生态环保项目交流,对她的有创意、有热情印象非常深刻。后来,我才知道她是读书会的秘书长,配合湘姐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让“囤粮计划”读书会越来越活跃、名声远扬。第三个人非常特别,我原来对读书会的研究视野中没有关注他。但是,湘姐和婷姐反反复复的提到他,就是“公益墙”众筹的发起人黄思通。这个人很有意思,在2012年第一届“创益菊城”公益志愿服务大赛的时候,他是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设计了一个公益项目参赛。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很有热情和才能,就被聘为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做了几年之后又“跳槽”出来,探索社会创业之路,创办“友益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进“公益+商业”的创业路径。他发起“公益墙”众筹之后,一群热情参与众筹的公益人聚集交流、踌躇满志,也议论到小镇需要营造读书氛围、小镇需要文化提升。这时候,黄思通就鼓励湘姐等发起成立“囤粮计划”读书会,也帮助策划许多相关的项目,成为读书会的理事之一,也成为读书活动“背后的那个人”。当然,“囤粮计划”发展与活跃,除了这三个关键人物,还有另外几位来自企业界、学校、社区等的理事也非常积极,他们主动承担读书会的阅读交流、公益服务,还自主建立公益组织,将阅读交流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小榄镇的宣传办、社工委(后合并到政法委)等热情支持“囤粮计划”读书会的活动,提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场地开展交流活动,出席“金句粮言”等阅读交流活动予以勉励,为读书会“世界读书日”活动链接资源等等,让“阅读”“求知”在小榄镇成为新时尚、新潮流。


图片

03


“带着知识去行善”




     应该说,在大中城市有许多读书会,做得很有特色、很有活力。但是,到了基层县区,尤其是乡镇,读书会很难有生存发展空间。一方面是小镇读书氛围不浓,有品位的知识分子没有聚集起来;另一方面是小镇的读书内容有限,很难像大城市那样见多识广、视野开拓,就难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那么,为什么小榄镇的“囤粮计划”读书会七年来不仅没有萎缩或者消失,而是越来越有影响力、越来越有生命力呢?究其根本就是提出了“带着知识去行善”的理念,让来自社区农村、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将阅读与“做好人、做好事”联系起来,感悟阅读的价值,提升自豪感与成就感。客观地说,我在2015年刚刚听说小榄镇成立“囤粮计划”读书会的时候,也担心一个小镇的阅读组织是否具有长期的生命力。但是,在交流过程中听到“带着知识去行善”这句话,我就感觉有力量、有前景了。因为,小榄镇是改革开放中率先创办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率先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与此同时民众之中蕴含着浓厚的公益慈善情怀,不论是企业家捐助慈善事业,还是公众参与志愿服务,都是小城镇非常突出的特点、是享有盛誉的。这样,“囤粮计划”读书会鼓励成员在阅读书籍、交流体会的时候,更多将知识的力量运用到关爱助人的活动中去。如开展外来工子女关爱扶助与读书分享活动,如到山区扶贫助学的时候带着励志书本赠送给留守儿童等等;后来“囤粮计划”的成员还发起“千座图书馆”的公益项目,为全国各地偏僻山区的小学、村庄建设小小的图书阅读场所。我特别关注“囤粮计划”读书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小镇拥有长期坚持的阅读社团而高兴,感觉这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另一个就是特别欣赏“带着知识去行善”的理念,既能够让阅读活动面向社会公益,也能够让志愿服务获得知识的积淀和深化。并且,在日积月累的活动中,培养有思想、有知识、有爱心、有热情的新一代志愿者骨干,提升小镇公益志愿服务的品质。



04


每一个理事都是一面“亮丽的旗帜”



     

     我在以前接触“囤粮计划”大都是单独与某个骨干交流,或是参加大型阅读活动,或是观摩公益服务活动。今年春节之后,我有幸与“囤粮计划”的十多位理事共进晚餐、叙旧交流,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我发现每一个理事都“身兼多职”“八仙过海”。首先,这些理事不是单一的“文化人”,不仅仅有文人、教师等等,还有会计师、设计师、策划人、企业家、体育爱好者等等。其次,这些理事都是阅读者兼行动者,一边相互影响阅读各种经典书籍,或者阅读新出版的时尚书籍,另一边则积极参加“创益菊城”等公益志愿服务的活动,在很多服务项目里面都非常活跃。如一位理事正在推广“居家练球”的公益项目,通过短视频提供城乡群众观摩学习。还有一位理事将自己做好事的细节拍成抖音传播。再次,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几乎每一个理事都创办了自己的公益机构、志愿组织。如有理事创办“友益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有理事创办“羽人为善”志愿服务队、有理事创办“情牵候鸟”志愿服务队、有理事创办“绿地球”环保公益机构等等。13个理事创办了十多个公益机构或者志愿组织,而且每个理事也同时参加其他理事的志愿组织,还带动小榄镇非常多的社区群众、农村群众、外来工群众参与到公益志愿服务之中,也参与到阅读交流分享活动之中。我在听到他们交谈的时候,既讲到阅读哪一本好书的深刻启迪,也讲到开展某一场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动瞬间,还讲到新理论新知识为公益创新注入的活力。我在想,这些将阅读、行动、组织、创新有机结合的“小镇读书家”,必将带来小镇社会的新变化,真正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走向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包括精神富裕。


图片

05


职校生与“囤粮计划”的偶遇和启迪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小故事。几年前,我与湘姐交流的时候,她说起一个案例。镇职业中学的会计专业毕业班,与黎伟湘他们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校企合作”,由他们带着三个毕业班的学生做毕业实习。几个月过去了,跟随事务所实习的同学在实习结束的时候,学校会计科主任对黎伟湘说,“真是奇怪了,以前大部份中职毕业生都是选择就业的,只有极少选择参加高考。这次你们带的学生原本都有选择好就业单位,但在你们事务所实习后突然大部份主动选择继续读书。积极参加高考,学生对知识求知的渴望都呈现出来了!”为什么有这样的改变呢?黎伟湘仔细去与学生交流探究原因,其中一位同学真诚的说,“是‘读书会’改变了我们的选择。”原来,在带着这些职中学生做会计实习的时候,黎伟湘一方面在专业知识领域带大家学习与阅读,另一方面在开展“带着知识去行善”的公益志愿服务,鼓励学生一起参加。这些学生去社区、农村帮助困难家庭、帮助残疾人群的时候,不仅仅要有爱心、做好事,还要先阅读相关书籍,到了服务对象家里,有空就交流一些知识和见闻。还有,在关心和帮助外来工子女的时候,也可以带一些励志书籍、益趣书籍前往,在关爱服务的同时善于讲故事、做启迪。这些学生参加几次“带着知识去行善”的志愿服务,就发现“做好事也需要有知识、有水平”,从而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转变为选择参加高考进行深造。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故事,却说明一个很大的道理。求学也好、读书也好,不是凭空讲道理做点评,而是要在社会实践、社会体验中获得认识、获得真谛,真正带给人们新的激励和动力。


图片

06


“金句力量”汇聚青春与热情

     

     我跟踪观察和了解“囤粮计划”七年,近期发现形成“资深青年”和“新锐青年”两个群体,他们既有区别也有交织,共同促进读书会的创新发展。2019年以来,配合小榄镇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囤粮计划”就开展“金句粮言”的交流,也面向社会传递“金句力量”。这时候两个“青年”群体就开展特色各异的阅读交流。“资深青年”的阅读交流,从红色书籍、新时代理念的领会中联系到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新锐青年”则从红色书籍、新时代理念的领会中激发追梦热情和奋斗动力。如大学生林弘朗带领青年阅读者举办“书香岁月、青春有你”系列活动,既分享《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的阅读体会,激励自己不忘初心、进取奉献;也分享《小榄老街》等民俗书籍,让新生代青年品味和体验浓郁的乡情、乡风、乡愁。与此同时,年轻人在喧嚣的手机、网络、微信、微博中抽离出来,用一些时间静下心来、浸淫书香,让自己的思想更加丰富、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从而积累青春创造的力量,为中国未来、为小榄未来发奋学习、进取拼搏、建功立业、实现梦想。我在与囤粮计划读书会成员交流,反复浏览公众号的文章、图片时,对于“资深青年”的永葆青春活力,与“新锐青年”的日渐增进理性,都有深刻的印象。“两代青年”在阅读交流和公益志愿服务中的交织、互动,积极效果远远超出简单的说教,引发思想的进步与素质的提升。


图片

07


走进“公大读书会”的新视野


     在春节后 “粮友”探亲的时候,黎伟湘会长赠送给我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读书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这是公大读书会组织的调查和写作。其中,收录一篇专门分析“囤粮计划”的报告《以“四维读书”为框架  扎实推进城镇读书会》。作者柳佳玲介绍精读(精英阅读)、研读(团体阅读)、爱读(大众阅读)、善读(公益赠阅)非常有特色,也非常有可行性、推广性。因为,来自小镇的读书社团,如果仅仅追求“阳春白雪”的阅读分享,很难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但是,小镇读书会如果停留在“下里巴人”的世俗趣味,就难以创造真正的魅力。因此,从“囤粮计划”成立伊始就积极对外联系、合作交流。通过中山市“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的推介,与“72小时书店”等新潮公益项目合作,与中山市开展“世界读书日”的众多社团合作;通过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高新科技人才合作开启面向未来的新兴阅读交流内容等等。其中,我牵线“囤粮计划”与来自北京的“公大读书会”合作,帮助他们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我担任上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审会的时候,与当时在人民出版社工作的徐庆群同志交流。他们创办了“公大读书会”,致力于“阅读点亮中国梦”,汇聚很多作家、诗人、文人;也吸引非常多的志愿者和青年参与。徐庆群拉我进“公大读书会”的微信朋友圈,浏览许多有启迪、有激励的内容。因此,我到小榄的时候就对黎伟湘会长说,“你们可以联系公大读书会,通过交流获得全国的信息。”湘姐非常认真和积极,不仅仅微信、电话联系徐庆群等,还加入公大读书会,而且主动报名参加全国培训班,结识了很多有思想、有情怀的读书人。据说,“囤粮计划”邀请到公大读书会的名家名人前来小榄进行阅读分享、传播思想文化。最近,我还介绍湘姐与北京、河北的“理想国”读书会辛华博士联系,加强交流合作。这样,“囤粮计划”成员就能够“从小榄看中国、从中国看小榄”,运用大和小、远与近的视野,把小镇阅读交流与公益志愿服务做得更有深度、更有价值。


图片

08


“粮友”与“读书家”的大梦

     

    “小镇人有大梦想”,这是我对小榄公益志愿服务热心人的评价,也是对“囤粮计划”读书会成员即“粮友”的评价。说起来,我对小榄人的特别印象,来源于十多年前的几件事情。一是2006年开展中山市志愿服务专题调查的时候,安排两位中山大学的学生驻点调查小榄镇志愿服务发展,他们都对一个小镇的志愿者参与热情高、志愿服务活跃非常有感触,撰写了很有启发性的调查报告。二是某次团委联系我为镇政府“创业就业办公室”的培训班讲课,对象是社区、农村希望创业就业的人群。我当时非常纳闷,“小榄镇居然有‘就业办’?”他们告诉我,这是镇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群众就业需要专门设置的部门。三是某次前往小榄镇为暑期回乡大学生讲《爱国爱乡与进取奋斗》的课程,发现是在“小榄人家”大酒楼,几百名暑假回乡的大学生获得镇政府的接待,一边品茶点一边交流分享。镇领导讲话勉励,创业者传授经验,我讲课启迪激励等等,现场氛围非常热烈、非常融洽。我介绍这些渊源,恰恰是发现“囤粮计划”的非常多成员都是参与过小榄镇志愿服务活动,也参与过小榄镇创业就业激励活动的,在追求自身生活改善的时候,也希望为家乡、为国家作出贡献。七年来,我与“囤粮计划”的“粮友们”交往交流比较多,有时候是在中山市“博爱100”公益创投、小榄镇“创益菊城”公益志愿服务大赛现场;有时候是参加读书会的阅读交流活动;有时候是参加“粮友”发起和实施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有时候是应一些“粮友”邀请咨询公益组织发展困境的解决和创新路径等等。我发现,他们都是“身在小榄、心系中华”。一方面做好在小榄镇的本职工作、公益服务、阅读营造、文明倡导;另一方面关注和参与中国公益慈善发展、志愿服务发展、阅读交流推广,让小小的“一束光”也能够照亮世界、照亮未来。

     “小镇读书家”是网络信息时代身居乡镇心系天下的一群人,是用大情怀做好“小事情”的明白人、知理人;“囤粮计划”是“双粮”的传播者,在提高乡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陶冶道德情操。我有幸认识小榄的这一群人,交往交流、一起努力,为打造“智谷小镇”“文化小镇”“志愿小镇”“幸福小镇”作出贡献,也是非常自豪的。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