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跃基层文明实践
志愿服务组织
——2022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微课堂之二
谭建光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各个县区全民铺开的时候,建设实践阵地、实施服务项目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发动党员干部、城乡群众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和关爱互助、改善民生的丰富活动。为此,如何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结合县区、镇村的特色,组建灵活多样、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就是关键环节。我们在很多地区调查辅导的时候,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的询问,“怎样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怎样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怎样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结合三年多来深入全国试点县区、省市级试点县区了解的经验,进行归纳整理,提出“五做”思路即做强志愿服务总队、做活志愿服务联合会、做好党员志愿者示范、做精专业志愿者支持、做大群众志愿者参与等,与广大基层干部、志愿者骨干分享交流。
按照中央的要求,各个县区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同时,也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部门和镇街相应建设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社区农村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我们在很多县区的调查发现,大多数都能够按照要求“搭架子”,即建立“7+N”“8+N”的队伍,也列出了志愿服务队架构图。但是,很多地方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运行不顺畅”“活跃不起来”“平常难坚持”等等。我们认为,最关键是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上级文件的精神,结合本县区的现实和特定探索创新。主要是做好几项具体工作: 第一、健全总队的统筹协调机制。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的队长是由县委书记(区委书记)担任,镇、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也是由党委书记担任,就要发挥统筹领导的作用,汇聚志愿服务资源,做好思想传播和爱心帮扶的服务。但是,党委书记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非常多,难以时时刻刻关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此,总队秘书处就要主动有为、积极作为,经常了解成员单位和基层的愿望与需求、困难与问题,及时提供指导和支持,鼓励各单位、各镇村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挥作用、作出成绩,获得社会认可和赞扬。 第二、夯实纵向志愿组织系统。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建立起县区志愿服务总队、镇街分队、村居小队以及各种志愿服务小组的体系。但是,如果仅仅是按照要求“建队伍、列名单、挂上墙”,这样不能取得实际效果。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秘书处要根据镇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促进和提升的机制,才能够让社区、农村的志愿者队伍激发活力、富有生机。如广东省博罗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鼓励“博字号”特色志愿组织与镇、村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结对”,帮助传播理念、策划项目、实施活动、锻炼人才,逐渐培育居民、村民的志愿者“能人”,建立稳固的基础。 第三、扩大横向志愿组织联系。 总队秘书处要主动联系各个部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也要热情联系企业、社团的分队,吸纳他们的力量投入基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也帮助他们总结服务经验、进行传播推广,就有利于建立广泛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 第四、发掘和培育志愿组织人才。 不少县区反映,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最缺的就是人才。虽然发出通知就可以招募大量志愿者,但是缺乏设计项目和组织实施的人才,就难以活跃起来。为此,要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框架设计的时候,就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一般而言,县区总队的秘书处放在宣传部、文明办,在县区书记担任总队长,宣传部长担任秘书长的框架中,可以设计开放的机制,吸纳其他部门的优秀志愿者骨干、社会活跃的优秀志愿者骨干担任“兼职副秘书长”,一方面参与联系和发动各部门、各机构、各镇村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在配合工作中增长见识和锻炼能力。镇街分队和村居小队也可以招募“兼职副队长”作为志愿者骨干,在实践中锻炼、在服务中成长,一批批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就能够夯实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的力量。
在很多县区调查的时候,经常有人询问我们专家,“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与志愿服务联合会是什么关系?”确实,需要进行解释和辅导。应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切入点,推广普及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的组织体系,也包括对志愿服务联合会的统筹领导;志愿服务联合会是党政部门主管下的行业组织,联系和凝聚体制内、体制外的力量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重视发挥联合会的作用,做好枢纽联络和社会动员的工作。 第一、推进联合会社会化机制建设。 如果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更多是整合各部门、各镇村的志愿者力量;志愿服务联合会作为面向社会大众、枢纽联系凝聚的行业组织,就要更多联合社会特色志愿组织、志愿者队伍。如广东省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联合会的优势,吸引和激励十个“博字号”特色志愿组织,作为活跃的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实践,深入镇、村辅导带动,动员居民、村民参与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完善联合会的分支和机构。 适应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广泛发展的需要,各县区联合会要加快二级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吸引具有专业特长、具有公益兴趣的人才牵头,围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进行创新探索。 第三、吸引联合会成员参与文明实践。 目前,县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个人会员,有许多人不太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此,要在联合会的微信群、公众号等更多介绍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观点和案例,吸引成员关注和参与。 第四、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 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的运行机制相比较,志愿服务联合会及其团体会员的运行机制更加灵活多样。为此,就要借助联合会的资源活跃项目、打造品牌。如贵州省龙里县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志愿服务联合会参与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山歌伴飞”等项目获得全国奖项,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浙江省诸暨市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志愿服务联合会参加全国大赛,“红枫义警”项目获得全国金奖,吸引更多地区交流借鉴。为此,实践中心要充分激发志愿服务联合会的社会化功能,充分活跃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成员力量,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广泛传播、凝聚群众。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党员志愿者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先锋力量,要吸引和激励党员干部了解文明实践、参与志愿服务,为群众做好表率。 第一、吸引和激励党员参与志愿服务。 党员在本职工作中要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之外的时候也要发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因此,既要制定政策制度激励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也要在重大事件、特殊境况发生时鼓励党员挺身而出参与志愿服务。如北京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出台措施,鼓励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农村做防疫志愿者。广东省深圳市疫情爆发的时候,各区都要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在所属社区就地转化为防疫志愿者,为居民和外来人员提供服务。这样,党员志愿者既参与保护人民健康安全的服务,也在服务过程中宣传新时代新思想,尤其是宣传普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 第二、发挥党员特长开展志愿服务。 党员志愿者既有专业学习、工作熟悉的特长,也有业余爱好和特长。为此,文明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兴趣特长,开展具有长期时效的志愿服务。如内蒙古兴和县朱家营村原第一书记贺龙,具有思维活跃、专业创新的特长,一方面联系自治区的农牧业科研机构专家、高校学生来做志愿者,帮助发展乡村振兴的产业;另一方面鼓励乡村青年党员、共青团员回乡服务,不仅仅从事乡村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还开展具有创新特色的文化服务和关爱服务,为农村营造文明实践的新风尚、新景象。这些发挥党员志愿者特长的服务,才能够持久开展、才能够持续有效。 第三、在志愿服务中密切党群联系。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党员参与服务、宣讲宣传、关爱群众的过程,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党群关系的良好机遇。我们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家园社区调查辅导的时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四为”项目,即党员带领志愿者开展“为老服务、为少服务、为中服务、为众服务”,将体现党和政府关心帮助群众的服务覆盖到各种群体,受到群众的欢迎,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党员干部的工作非常繁重、非常忙碌。因此,党员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不是“大包大揽”“事无巨细”,而是要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和激励老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亲子志愿者等参与服务,共同促进文明进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既要做好思想传播、文明倡导;也要做好关爱互助、民生改善。特别是要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矛盾,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因此,特别需要吸引专业志愿者、拓展专业志愿服务。 第一、吸引和激励专业人员参与志愿服务。 如今,不仅仅在大中城市,而且在县镇乡村,都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包括专业教师、专业农艺师、专业律师、专业文化人才等等。然而,这些专业人员并不愿意参与“低水平”“浅层次”等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的志愿服务。为此,中心(所、站)就要善于与各类专业人员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展示才能、服务他人、获得尊重的需求,吸引他们加入有特色、有兴趣的文明实践志愿组织。 第二、按照专业人员特长设计和实施服务。 目前,有些地方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过于“笼统”“单一”。要么是轰轰烈烈的宣讲、辅导;要么是节假日蜂拥而去的探访、慰问。这些专业含量不高的服务项目,很难吸引专业人士参与。实践中心要根据教师、律师、会计师、理财师、农艺师等不同专业人士的特长,设计让他们深入乡村社区,有效帮助群众的项目,才能够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河南省兰考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用户点单、中心派单、团队接单、群众评单、活动晒单”的制度,实现“双向对接”。一方面了解社区农村群众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了解专业志愿者的特长兴趣,运用“点单派单”的方式进行“供需配对”。这样,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有些发挥宣传特长将科学理论进行通俗化,面向村居老百姓生动活泼宣传;有些发挥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特长,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追求共同富裕等。专业志愿者有用武之地,城乡群众能获得知识资源,都有较强的满足感。 第三、建立专业人员与村居志愿者的结对。 目前,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城市、县镇的专业志愿者资源较多;村居专业志愿者资源缺乏。为此,可以采取“双挂钩、双结对”的方式。一方面是鼓励大中城市的专业志愿者与县区文明实践志愿组织结对,及时提供最新的理论分享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县镇的专业志愿者与村居群众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服务队、老年志愿服务队、妇女志愿服务队等)结对,定期交流辅导。这样,依托村居志愿者开展日常化、长期性的服务;城市志愿者定期提供辅导和提供资源,不断提高基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水平。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重要的是吸引和激励广大群众参加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 第一、广泛发动社区农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 目前,“行政化”“运动式”的发动,如发通知、定指标等方式,可以短时间内组建很多队伍,但是缺乏自主性和生命力。中心(所、站)的党员干部要深入社区农村,与老人、妇女等交流沟通,发现有热心的人员,发现有特长的人员,发现有想法的人员,就鼓励他们三五成群组建志愿者小队,开展感兴趣的公益服务活动。如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初中生,跟着家长参与文明敬老、爱心助老的志愿服务,很有感触、很有收益,每次都发朋友圈分享,先后吸引一百多位同学、亲友加入。这些发动、动员的灵活方式,值得总结推广。 第二、根据群众兴趣爱好组建志愿服务队伍。 大量乡村社区的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时候,最希望能够结合兴趣、发挥兴趣、满足兴趣。为此,可以结合各类群众的兴趣组建不同形式的志愿队伍。如广东省乳源县的“红叶艺术团”,就是由喜欢唱唱跳跳的老人组成,配合文明实践和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编写歌曲、快板,编排舞蹈、小品,深入社区农村宣讲宣传,非常受群众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文明实践志愿者要在参与服务活动的时候,帮助社会人群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思想启迪和道德提升。如山东省荣成市农村的一些群众,最初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需要回馈激励,如食物、用品的奖励等等。但是,经过两三年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农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志愿服务积分,但是不去领取积分奖励。农民志愿者说,“我家不缺,让给有需要的人吧。”他们更在意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后的精神激励和内心充实,也更加理解新时代新思想引领的方向,更加愿意共建共治共享,一起创造美好生活。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既按照规范要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也发挥社会化影响力吸引不同类群体参与;最重要是让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专业志愿者、群众志愿者等都自主参与、积极有为,在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充实自己,增强获得感与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