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丰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2022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微课堂之三
谭建光
新时代文明实践要真正实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最关键的是要落实到志愿服务项目的推广和实施。作为文明实践志愿者,要有“活动——项目——品牌”逐渐提升的观念。志愿服务活动就是针对社会需要、群众需要开展的一次性、临时性服务,既包括宣讲宣传的服务,也包括关爱互助的服务,对激励群众热情、满足群众需求具有价值,但是难以持久和深化。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分析需求、科学设计并长期实施的帮助社会、帮助他人的服务。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不断推动社会文明和生活改善。志愿服务品牌就是在探索项目与活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不断传播普及,成为人人知晓、人人喜爱的服务。志愿者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紧密结合,不断创造特色品牌,使志愿服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志愿服务项目最重要的是贴近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难题、改善群众生活。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在开展服务活动的时候,要深入乡村社区,与老百姓聊天,到群众家里观察,了解村居生活的情况。这样,“送服务”就不会是千篇一律,缺乏实效。例如,最初大家以为山区农村的留守儿童要求不高,赠送一些书包、文具、食品、用品就足够了。但是,到了西北、西南等地的偏远山村才发现,家家户户都有手机、都能上网。留守儿童通过家长、亲友的手机信息,也了解社会时尚的玩具、物品,也知道很多时髦的词语。为此,志愿者如果不及时了解社会新时尚,也难以获得留守儿童的信赖和喜欢,也难以做好服务和引导。作为文明实践志愿者,还要把握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将乡村“复兴少年宫”促进少儿道德发展和快乐成长的内容,通过关爱服务融入其中,才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大中城市及其郊区,伴随居民、村民生活环境的变化,更要注重发掘新需求、引导新需求,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激励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我们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大牛坊社区调查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群众社团非常多,有村民创办的诗社、剪纸社、合唱团、舞蹈社等。当时,社区居委会还出钱,让村民挑选自己写的好诗歌,结集印制《诗歌日历》。我询问社区书记,“为什么有这么多群众兴趣社团,为什么社区愿意出资开展社团活动和印制社团成果?”社区书记说,“不搞不行啊。这里原来是大牛坊村,农村城市化后都征地拆迁,建成高楼大厦。家家户户有许多拆迁补偿收入,有许多出租屋租金收入。这时候往往容易沉溺消遣娱乐甚至赌博寻欢,最后会出现败家现象。”为此,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志愿者的服务和引导,吸引“村民变市民”的社区群众学各种文化艺术、生活技巧,组建多种多样的社团开展活动,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在活动中感受新时代新思想、新文明新风尚。我当时就对社区书记说,你们的案例反映一个新趋势,即“村民上高楼、思想上台阶”。农村城市化之后的群众生活,不仅仅要物质富裕,还要精神充实和心里快乐,才会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些事例提示文明实践志愿者既要适应群众需求,也要引导群众需求,鼓励城乡居民追求文明健康、积极愉悦的新时代生活。
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项目,既需要思想引领也需要爱心帮扶。因此,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实现友爱互助,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优秀党员陈军浩,热心公益志愿服务,成立“红领之家”公益中心,吸引几十位机关和社区党组织书记当志愿者,也吸引几百位党员当志愿者,从而吸引和凝聚大批社区居民、外来青年参加志愿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后,他们策划的红领睦邻、红领蓝创、红领乡邻、红领青绿等志愿服务,非常受群众的欢迎、参加人数很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红领睦邻” 就是社区和谐、社区治理的志愿服务。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陈军浩在公园旁边建立“实践大院”和“志愿小屋”。社区居民、外来人口、闲散游客等等经常“进来坐一坐、一起做好事。”既开展邻里关怀、温暖贴心的服务,也调解邻里纠纷、解决大小矛盾。 “红领蓝创” 就是针对北仑区中小企业多,外来青年务工人员多的特点,党团员志愿者主动联系和关心企业青年,帮助他们更好生活与发展,与此同时也吸引很多务工青年做志愿者,倡导文明、促进和谐。 “红领乡邻” 就是党团员志愿者、社区居民志愿者联系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的乡村,通过“红领牵线、红星结对”的方式,帮助农村志愿者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其具体实施并形成的“红星乡邻”志愿服务项目还获得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四个一百”奖励,共青团中央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红领青绿” 就是长期有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带头,吸引群众参与做好周边公园、绿道、郊野、山林的生态环保服务,共同爱护自己的美丽家园。陈军浩和“红领之家”的志愿服务项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党员先行、党员示范、党员带动”,吸引和激励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文明实践项目就是要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共同为新时代建设美好生活。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矛盾,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实效。这样,就需要不断提高乡村社区文明实践志愿组织的能力素质、服务水平。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及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先后举办多期培训班,既有全国试点县区宣传部长培训班,也有全国试点县区村居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志愿服务工作者、志愿者骨干讲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理论、知识、方式、方法。各个省市自治区也先后举办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督导团,配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部署深入基层培训督导,先后到全国80多个县区的160多个乡村社区培训交流、调查辅导。其中对博罗县、乳源县、南海区开展长期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督导。 在博罗县 采取“1+4”的方式,即每个月为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讲授一堂专业课程,课后用几个时间段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基地,与志愿者促膝交谈、倾情沟通,了解宣讲活动与关爱服务的状况,探讨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寻找创新发展的方式路径。特别是推动县镇活跃志愿组织与村居群众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的结对发展,激励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深化文明实践的效果。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 采取“金种子”与“金点子”双督导的方式,既培养县镇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也帮助发掘山区农村、民族地区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协助打造“金鸪鸪”“金钥匙”“金盾牌”等宣讲宣传、乡村振兴、农村治理的志愿服务项目系列。 在南海区 帮助提升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水平,发掘“红根大叔”“志愿工匠”等特色品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先后到北京市海淀区与大兴区、山东省荣成市与龙口市、贵州省龙里县与清镇市、内蒙古察右中旗与兴和县、陕西省富平县与临潼区等开展培训督导,帮助提高志愿者能力,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这样,很多试点县区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没有“原地踏步”“徘徊不前”,而是在专家学者、志愿者骨干的推动下,不断提高水平、提升价值。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需要广泛传播、家喻户晓。从各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情况看,大家最初的理解差不多,开始做的工作也八九不离十,拥有的志愿者力量也大同小异。但是,有些县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越做越红火,既能够让镇街、村居的干部群众非常喜欢、乐意参加;也不断获得全国和省市的宣传报道、影响广泛。我们深入调查了解,发现这些县区在宣传推广方面确实做得细、做得好。如 贵州省龙里县, 不论从经济实力还是项目创新等方面,在第一批、第二批全国试点中都不是基础很好的。但是,龙里县的宣传干部与志愿者骨干一边探索一边思考,一边实干一边传播,逐渐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最有典型性的地区。龙里县的“山歌伴飞(传播新思想)、萤火虫(党员志愿者服务)、大比武(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三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系列,成为全国闻名、各地学习的品牌。我们调查辅导时发现,龙里县一方面充分用好媒体资源,争取发挥山区农村、民族地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特色,吸引中央媒体、省市媒体的反复报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自媒体的活力,鼓励镇村制作“抖音”“快手”等上网推送,尤其是打朗寨苗族“胖大妈、瘦大叔”宣传乡村文明、乡村振兴、乡村生活、乡村民俗、乡村生态的系列抖音,成为火遍全国的“网红”,带来非常好的社会经济效应。还有 山东省荣成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文明实践“志愿+信用”带来的精神面貌变化、乡村风貌变化,不断总结提炼、不断传播推广,成为全国各地慕名学习的典型。为此,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山区农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在扎扎实实做好服务、惠及群众的同时,还需要认真总结、善于传播,通过媒体与网络广泛发挥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