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第7期
“双碳”目标下社会工作参与绿色治理的角色定位(二)
张夏妮
广东省团校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讲师
双碳”目标下社工参与绿色社区的角色与路径
社会工作是绿色治理的承载手段,社会工作者是参与绿色治理的执行者,社工如何发挥专业作用将宏观政策落地转化为多形式、可操作的实务工作,从而推进绿色治理与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机遇、重点和挑战。针对“双碳”目标,社会工作者参与绿色治理将围绕“碳减排”和“碳增汇”两个维度设计和开展专业服务,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社工担任着社区组织者、资源整合者、环境教育者、时尚引领者、政策倡导者等多重身份角色,通过创建绿色社区、链接多元力量,开展环境教育、倡导绿色生活、解读“双碳”政策等路径参与绿色治理,从微观、中观乃至宏观的行动中落实国家政策与发展目标。
(一)社区组织者:构筑共融共治绿色社区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要求。社区是治理的最小单元,既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平台。促进社区发展是社会工作重要的一部分,社区垃圾分类、河涌治理,老旧改造等都是社区治理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担任着“组织者”的角色,一是 需要提升自身对于环境科学的知识,关注社区的环境问题,评估社区现有的资源分布情况,倡导社区为本,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营造绿色社区,依托“微改造”、可持续园艺等项目营造社区绿地,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从社区空间层面增加碳汇;二是 需要关注环境中人的关系问题,人与人关系的失调已成为环境问题迅速扩展和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7],社会工作者关注个人、家庭与所在社区,通过开展“变废为宝”“阳台花园”“一平米菜园”“绿色账户”等社区活动,促进居民产生对话的空间,鼓励社区中不同能力人士共同参与、共同关注绿色社区建设,达到共融共治效果。社会工作者组织居民建设绿色社区,通过赋权增能达到关系改善、精细化绿色治理的目标,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环境问题的治理,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资源整合者:联动多元力量协同治理
在绿色治理的实践中,面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需要综合多个学科知识、多个部门协调解决。社工是资源的整合与链接者,应该提升沟通协调合作对话的能力,与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伙伴资源建立合作关系,联动环保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参与。在“双碳”目标的实践中,以环境改善为主旨的社会组织构成了绿色治理参与的先锋,广州绿点创作了《绿豆丁爱地球》科普教材,青城环境设计了《流域共治-可持续发展教育桌游》,形式多样内容创新,具有很好的实施效果。社工需要联动环保社会组织.借鉴和共享治理经验,将好的方法应用于自身的服务中,在志愿者管理和培育方面,社工一要充分发动现有的社区志愿者,如“民间河长”“河小青”“分小青”等,二是需要吸纳和培育具备生态知识的专业志愿者,倡导多学科、多背景、跨专业的服务项目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帮助志愿者在参与绿色治理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与价值感,提升治理效能,新媒体技术降低了绿色治理参与的门槛社工在开展服务时,也可充分利用白鲸、小黄狗等APP,丰富治理的手段和技术。
(三)环境教育者:引导关怀自然环境教育
通过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绿碳,利用海洋活动和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蓝碳,绿碳和蓝碳是生态系统增加碳汇的重要途径。环境教育机会是造成不同代际间环境关心水平差异的最重要因素[8]。教育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积极的问题解决,能引起“亲环境行为”的发生,社工应该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多的环境教育机会,强化亲环境行为。各地社工可根据在地资源,善用《社区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工具包》等工具手段开展环境教育,提升大众的环境关心水平,如南方地区有大量的红树林湿地,红树林是蓝碳系统的重要部分,不仅可以防风消浪、净化海水更是候鸟的栖息地。社会工作者可结合红树林生态修复、湿地保护、野生鸟类保护等内容开展相应的科普讲解、培育小小讲解员志愿者。学校社工可以生态桌游、环境地图、戏剧模拟等方式举办主题班会,通过对森林绿化、减废行动、污水循环、空气污染、河流治理等蓝碳、绿碳专题的学习,提升青少年及大众的环境关心水平,帮助青少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成长为关怀他人、关怀自然、关怀地球的时代新人。
(四)时尚引领者:带领绿色低碳生活时尚
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社会工作者应成为低碳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的引领者,推广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自觉做到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共建生态环境良好的低碳社会。在实践操作中,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调整都可以减少碳排放,例如广东居民日常喜爱的“老火靓汤”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碳排放食物,身处社区中心的社工如果能够引导居民使用电力锅等清洁能源去替代燃气,或者改变饮食方式,就是一条可行减碳的路径。践行健康生活,以“舌尖减碳”引导日常行为改变,达到减污降碳的协同收益。此外社工也可成为身体力行的绿色时尚倡导者,转变消费主义影响下的购物观念,以绿色低碳引领新的青年时尚:循环利用二手废弃衣服改造包包成为永续时尚,提倡自带餐具、自制购物袋减少一次性消耗品的使用,开展社区内以物换物的二手物品交易、厨余堆肥、家庭小菜园等活动,行为虽小却可对居民产生正向引导,达到节能降碳的社会效应,促进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怀,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五)政策解读者:倡导践行双碳发展之路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务院颁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从国家到地方都在陆续出台相关配套的文件,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在绿色治理的实践中,大众缺少生态环保知识,对相关的政策法规也缺乏了解是推动生态建设的难点。为了解决“大众环保意识行为转变”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不匹配的问题,社工首先要成为政策的学习者,再成为社会政策的推广者,根据不同对象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政策的解读与倡导。例如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到的“海绵城市”“口袋公园”“万里碧道”,生活中各地区颁布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乡村振兴中配套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等,都是社工在促进“双碳”目标中需要了解的文件。社工需要在实务工作中加大对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以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等规章制度的解读和宣传,配合世界湿地日、世界海洋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时间节点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及相应服务设计的转换,达到更好的效果。
结 语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及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要在四十年内实现“零碳社会”是迈向新能源新发展、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艰难探索,新时代社工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带着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投身社会建设,在绿色治理中发挥专业力量,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7]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8] 洪大用、范叶超、邓霞秋、曲天词:《中国公众环境关心的年龄差异分析》,《青年研究》2015年第1期,第1—10页,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