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引领新风尚
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观察与思考
谭建光
近期,湖北省举办第六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决赛,共有60个优秀项目竞逐金银铜奖。我在应邀参加大赛项目的培训过程中,浏览项目展示材料,发现在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精心组织下,大赛按照“以赛代训”的要求,引导和激励参赛团队做好“四个注重”,即注重切合需求、注重做实服务、注重规范发展、注重专业提升。因此,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呈现出“引领新风尚”的鲜明特征,值得关注和重视。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中,湖北省率先探索创新、勇于迎难而上,一直引领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
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勉励青年志愿者,“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这也是对于全国青年志愿者的极大勉励。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看望抗击疫情的基层代表群众时指出,“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也是对于全国青年志愿者抗疫服务的高度肯定。如今,湖北省青年志愿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在文明实践、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关爱助困、医疗健康、应急救援、生态文明等领域实施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改善作出贡献。为此,我结合湖北省第六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项目特点,进行点评分析,提供分享交流。
01争当时代先锋
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许多项目都体现出“先锋力量”的特色,即发挥年轻人的敏锐性与活跃性,把握时代的前沿、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武汉理工大学理响志愿服务队“行走的思政课”项目,针对过去一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落后于时代、不适应需求”的状况,大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结合群众变化特点,探索出“三走三学”的路径。一是走出课堂,演学“红色剧游”。鼓励青少年走到乡村社区,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革命年代和建设年代的经历,为新时代的奋斗进取积蓄力量。二是走向社会,践学“红色地图”。引导青少年在武汉等地,提供毛泽东故居、周恩来故居等红色场馆的讲解服务,绘制红色地图,边服务边感悟,提高思想认识、培育理想信念。 三是走进自己,讲学“红色故事”。即邀请优秀人才、典型榜样,讲述学习和奋斗的故事;也鼓励青少年讲述参与志愿服务的感悟和成长;从而激励更多人筑梦未来、拼搏上进。又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译术行者志愿服务队的“红色文化国际译介”项目,致力于“向世界讲述红色湖北”“向世界展示活力湖北”。项目以发掘事实、案例、故事、细节等方式,面向世界传递湖北声音、传播中国精神。这些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的项目,走在时代前列,传递从过去到未来的声音,让国内外更多了解中国、了解湖北,喜欢中国、喜欢湖北。
02激发青春活力
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参赛团队,不论是来自高校学生的志愿者团队,还是来自机关企业的志愿者团队,都充满青春活力。他们用新颖的眼光看社会,用新颖的方式做服务,从而激励社会活跃起来。武汉市文旅志愿服务总队的项目提出“传承文明实践、传播中华文化”的理念,最特别的是提出“用脚步丈量城市、用热爱读懂武汉”。他们没有陷入故纸堆中,也没有停留在简单讲解,而是带着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游走城市、体会城市的过程中,真正热爱武汉、真正热爱家园。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五色阳光志愿服务队的“以美为介 艺术乡建”项目,立志“用五色阳光照亮乡村儿童成长路。”这样,在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哥哥姐姐的引导下,乡村孩子、留守儿童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美和快乐,用趣味的实践感受美和快乐。我们发现,在青年志愿者一点一滴的努力下,让乡村和社区有了生机、有了活力,让广大群众拥有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03热情创新创造
青年人是创造的一代,青年志愿者为社会大众创造更多的好环境、好生活。从湖北省大赛的项目看,很多单位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发挥聪明才智、发挥创新活力,将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特殊人群、促进乡村振兴、助力社区治理的服务作出特色、作出实效。如国网孝感供电公司青年志愿服务队的“爱心大哥哥”项目,以“青春光明行”“学雷锋”等行动为载体,结合“号手岗队”创建和“鄂电正青春”品牌培育工作,整合各级党团组织、志愿服务团队、青年职工三方力量,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搭建“七彩小屋”关爱留守儿童示范点,形成定期通话、上门走访等服务机制,对每一位贫困留守儿童建档立卡,制定差异性帮扶计划,开展“订单式”服务、“量身式”上岗,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又如武汉理工大学筑翼志愿服务队的“工友幸福园”关爱帮助建筑农民工志愿服务项目,构建三圈“工作圈、家庭圈、生活圈”的服务模式。第一、工作圈即调研工友需求。以工友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活动。包括设计特色课程。联系专业教师,设计特色课程,开设新知课堂,培训专业技能。提供工程测绘、建筑工程法规等各类技能培训,搭建求学平台。了解职业考证的相关政策,访问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第二、家庭圈即特色活动建筑青春梦想。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小小建筑师、建筑我来画等活动,种下建筑梦想。包括阳光课堂补位教育短板,日常课业辅导,学习经验分享,解决教育短板,家常里短助力亲情陪伴等;通过冬至包饺子等日常家庭活动,营造温馨氛围。 第三、生活圈即趣味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包括“仲夏/暖冬晚会”“情绪对对碰”“观影晚会”等趣味活动,展现民工风采,丰富精神生活。也包括科普活动助力社区治理。通过“防疫一米线”“工人维权日”“防艾科普”等科普活动,提高民工防范意识,助力社区治理。这样,不论是为农民工“工友圈”提供的服务,还是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的服务,都因为青年志愿者的创新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具有吸引力,具有良好实效。
04发挥专业优势
我们在浏览和分析湖北省大赛项目的时候发现,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参与踊跃,就逐渐体现出各类专业学习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于初期的大学生志愿者停留在支教、墙绘等简单的服务,如今湖北省大赛出现许多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用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的项目。如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的“设计下乡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秉承着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建设的理念,响应村民需求完成科学乡村规划设计。14年来共计开展专业设计志愿服务120余次,为当地政府累计节约上千万元的设计费用。又如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社团的“绣传中国”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设计赋能—科技赋能—人才培养—文旅融合—产业助力”整理1000多份传统纹样库,开发700多件(套)服装、家纺、文创产品。并且建立高校和传承人专家教师库,制定标准化课程体系,开设长、中、短期培训班,培训不同级别绣娘,满足不同精细程度的生产要求;直接带动就业200个(创业团队20人/骨干绣娘180人),间接带动就业3000个;绣娘人均月增收1000元以上。项目同时推广普及,对省内其他非遗手工技艺,以及安徽、湖南民间挑花,新疆蒙绣、哈萨克族刺绣进行培训与提升。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实现师生合作、专业发展之后,就增强了服务社会、帮助群众的有效性,让各类专业知识、各类专业技术为乡村社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05提升服务实效
湖北省项目大赛越来越重视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引导志愿者走进乡村社区,根据城乡群众的需求设计和实施项目,从而避免简单化和形式化的倾向。不论是机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企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还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都越来越多围绕不同类型群众需求的特点,结合社会变化和需求发展推进服务项目。如华中科技大学星希望志愿服务队的“汇聚爱心 启亮星光”孤独症儿童社会康复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微观层面缓解家长照顾压力,中观层面搭建家庭互助网络,宏观层面促进家庭社会融合。针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力求康复情况得到改善,大龄孤独症儿童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针对孤独症儿童家长需要,力求家长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照顾能力得到提升。迄今已经构建了110多个家庭的互助网络,使得孤独症家庭抵抗困难的能力增强。又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绿色使者协会的“碧水守井”南水北调水源区“守井人”生态环保项目,以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库区水环境保护为重点,统筹“节水、护水、治水”三大环保行动,常态化开展库区水环境调研、巡河护水实践、环保知识宣传、“守井人”环保课堂等环保公益实践活动,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守护“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一是节水行动,包括“了解水情状况,树立节水观念”“掌握节水方法,养成节水习惯”“弘扬节水美德,参与节水实践”。 二是护水行动,包括民间河长“领衔共护碧水清流”,植绿护绿“我们都是守井人”,环保课堂“共同探寻生命之源”。 三是治水行动,包括推进五河治理,消除“黑臭水体”;践行长江大保护,推进“长制久清”;加强环保宣传,水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共享。这样,青年志愿者从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到生态环境的治理服务,都制定出服务产生社会效益的具体指标,设计促进服务成效体现的具体步骤,从而逐渐达到目的、实现目标。
对策建议
我有几次参与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评审。从第六届大赛进入决赛的项目看,在创新性、专业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等多方面都有进步。但是,与全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繁荣的形势相比较,与新时代多志愿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相比较,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我在这里主要提出做好“三个结合”的对策建议。
第一、青年志愿者与其他群体志愿者结合
从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参与人群、参与团队看,团员青年占有比例非常高,较少体现其他年龄人群的参与。为此,在保持青年志愿者为主体力量的同时,也要吸引更多其他年龄的成员参与项目服务。一方面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先锋影响力,带动其他人员更多参加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其他年龄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优势,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如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邀请老师参加服务,企业青年志愿服务队伍邀请科技人员参加服务,机关青年志愿者队伍邀请领导参加服务等等,都是有很好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作用。还有一个方面是青年志愿者带动少年儿童参加志愿服务,引导他们在服务中体验和成长。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的较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都有其他年龄人员参加,服务的内容就更加丰富、更有实效。这样也有利于青年志愿者带动社会各类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带动全社会志愿服务的新风尚。
第二、高校志愿队与乡村社区志愿队结合
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参赛团队,大多数是高校大学生的志愿者队伍,体现了青春活力,体现了创新热情。但是,从丰富项目内容、拓展项目领域的需要看,还要鼓励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与乡村社区的群众志愿者队伍相结合。我们发现,大多是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都是介绍到社区、到乡村开展哪些服务项目,帮助哪些服务对象,很少介绍如何推动和帮助当地的群众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发展。未来要重视对乡村社区群众志愿者队伍的培育,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更多与群众交流合作,传授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技能,推动群众性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积蓄群众的力量,为志愿服务在乡村社区扎下根来作出贡献,为乡村社区掀起志愿服务新风尚作出贡献。
第三、红色主流文化与区域多彩文化结合
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类型中,既有很多传播红色文化的项目,也有不少推广荆楚文化的项目,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项目。但是,有些项目的展示介绍比较单一,红色文化传播项目就是展示革命历史、领袖故居、英雄人物等等,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地方特色文化项目就是对非遗、民俗的整理和传播等等,以及产业化和推广普及。我们认为,这些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形成引领和发展、传承和创新、推广和提升的关系。一方面宣传红色文化,包括新时代新思想对各项工作、各种事业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传播特色文化、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丰富价值、充实价值。这样,很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就“既有高度也有广度;既有境界也有魅力。”
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以“本禹志愿服务队”为重点和亮点,以抗疫志愿服务为动力和支持,带动各行业、各领域志愿服务的丰富和繁荣。并且,通过连续多年举办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推进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质量和水平,打造出越来越多的品牌,在全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此,我们着重整理和分析第六届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特色,提供各地区、各组织分享交流。
附注:本文关于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内容的分析,参考和引用了各个参赛项目的介绍材料,特别说明,也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