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如何做好 “一解三护”的防疫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疫情防控

志愿者如何做好

“一解三护”的防疫服务

谭 建 光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组织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并发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提出“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按照“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发展”的新要求,各地区逐渐调整防疫政策,陆续出台新的制度措施。尤其是北京、重庆、广州、郑州等作为试点,采取“快封快解、居家隔离;减少核酸检测、恢复正常生活”等举措,适应广大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探索富有生机、富有实效的疫情防控新路径。与此同时,防疫志愿者的服务也在发展变化,做好“一解三护”即“解封不解防、医疗救护、有序防护、自我保护”成为防疫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我们在调查了解各地区志愿者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提出一些思路和做法,提供参考借鉴。

        01.

做好“解封不解防”
的科学传播志愿服务


     一段时间以来的“层层加码”“长期封控”给城乡群众的生活发展造成各种困难,引起较多的不满。为此,国家推进“精准防控”“快封快解”等政策措施,为防控疫情和恢复生活提供有效结合的方式。然而,从志愿者在各地的防控情况看,有些人产生两种偏向,都是不利于“防疫与生活”科学结合的。一种情况是认为“解封”就是“放开、躺平”,不愿意尊重安全保护、健康防护的措施,随意聚集、随意活动,不仅仅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下,而且极为容易造成疫情感染和传播。另一种是认为“解封”就是“没防护、没安全”,顾虑重重、忧心忡忡,不敢或不愿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为此,防疫志愿者就要针对这些倾向,开展科学防疫、精准防控的政策宣传、知识传播,让“解封不解防”的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熟悉。


案例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山志愿服务队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担任名誉队长,一批具有医疗、护理知识的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一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深入社区开展“追阳”、核酸采样、防疫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面向市民和外来人员宣传并解释防疫政策、防疫措施。这是一支“红马甲+白大褂”的特色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红马甲”让群众看到志愿者的爱心、志愿服务的温暖,支持他们在面临疫情的时候获得关心帮助,树立防疫信心;“白大褂”让群众看到专业知识的力量、专业人员的奉献,引导他们信任、信赖防疫志愿者的服务。因此,在“解封不解防”的新形势下,具有专业知识、专业经验的志愿者参与防疫服务,对于政策措施的宣传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


案例二

     贵州省龙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及时将国家和省市州的防疫新政策、新措施,运用各民族山歌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如国家推出防疫“20条”的新措施后,龙里县志愿者就编写《防疫20条、人人都知道》的山歌,内容通俗易懂、容易流传。如“一、如何对待密接者:对于密切接触者,集中七天改五天。居家三天没变动,赋码不能出外边。判定密切接触者,及时准确不等闲。规定作了大变动,不再判定次密接。”又如“三、如何划分风险区:高中低类风险区,调为两类高和低。单元楼栋高风险,随意扩大要扯皮。”并且,用汉语、苗族语言、布依族语言等传唱山歌,还通过“四人说唱”等活泼形式传播新政策、新措施的内容。这样,在志愿者的宣传、传播后,不论是城镇的居民,还是村寨的农民,都及时迅速了解防疫新要求。既避免“层层加码”,也避免“放开躺平”,而是按照“解封不解防”的原则,做好科学防疫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情。


     我们发现,志愿者做好“解封不解防”的防疫宣传,要注意几点:一是要随时了解新政策。近期,伴随疫情防治变化,群众需求变化,国家以“小步走、不停步”的形式不断调整政策措施。因此,志愿者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反应敏锐,很快捕捉和理解新的政策动向。这样的宣传推广,群众才最愿意理解和接受。二是志愿者要把握防疫政策的本意。党和国家不同时期制定和实施的防疫政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就包含了保护群众健康安全和保障群众生活发展的要求。所以,志愿者不是简单机械地固守某一个条文,而是在主动学习领会政策精神之后,更加有益有效地执行和服务。三是要注重结合地区特色、群众习俗进行初步推广。如上述案例中,广州市民比较推崇专业性,南山志愿服务队“红马甲+白大褂”的影响力就非常好。龙里县山区群众较多受到习俗风尚、山歌舞蹈的影响,防疫山歌就流传广泛、作用很大。因此,防疫志愿者要灵活思考,因地制宜,努力做好“解封不解防”的政策传播推广服务。

        02.

做好“医疗救护”
的关爱协助志愿服务


    中国社会的疫情防控三年多以来,伴随新冠病毒的不断变种,尤其是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染快、重症少等特征,让大多数人形成了“懂防疫、不害怕”心态,群众逐渐能够理性客观对待病毒、理性客观进行防疫。但是,仍然有一些特殊需要留意和保护的人群,成为医疗救护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需要防疫志愿者重点关爱和服务的。从专家的分析看,高龄老人是感染后容易发生危重病情的人群,老人和幼儿是感染后容易发生重症的人群,需要特别的保护。同时,有各种基础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容易发生重症,需要医疗人员的特殊关注。此外,在防疫期间,一些其他疾病人员也需要医疗人员特别关注,避免因为疫情感染情况下,医院资源“挤兑”造成的意外状况。因此,防疫志愿者在协助“医疗救护”的需要开展服务、针对特殊人群提供关爱帮助等方面,就要积极探索可行的途径。

案例三

     近期,各地区发生较大规模疫情传播的时候,仍然需要一批“摆渡人”志愿者服务。在政府部门、医疗部门安排转运阳性病例人员的工作中,有时候出现人数多、规模大的情况,也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参与服务、协助工作。我们看到一份《招募疫情重点人群转运储备志愿者》的通告,任务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安排工作内容,协助工作人员做好转运人群的体温检测、信息登记、情绪安抚工作,根据要求跟车转运重点人群到指定地点。服务后,由组织方根据防疫要求做好统一隔离安排。”这项服务对志愿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是“身体及心理健康,无重大疾病史。年龄18—45岁(非在校生)。”目前,随着防疫新政策实施,密接者采取居家隔离;仍然有轻症病例或者无症状感染者且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需要转运到方舱医院等;症状较重的运送到医院。从防疫流程看,主要的转运工作是由医护人员、防疫人员承担,但是需要防疫志愿者做好系列配合性的服务,包括阳性人员心理安抚、物资携带以及看护留在家中的宠物、帮忙打理花草等等。因此,从“摆渡人”志愿者到“守护人”志愿者,都是让“入院病人”“隔离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放心治疗恢复的“定海神针”。

03
案例四:

      随着极少数危重型病例、重症型病例的住院治疗,以及一些特殊确诊病例的住院治疗,还有与此同时其他各类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在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救治和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志愿者围绕患者的其他方方面面需求提供关爱服务。浙江省丽水市沈姐爱心志愿服务队伍发起的“人间烟火——重症患者爱心共享厨房志愿服务项目”就有非常好的启发。志愿者发现,在住院病人特别是重症患者中,不少人来自外地、来自农村,无法时时做饭和送餐,长期吃千篇一律的配餐就导致患者缺乏胃口,饮食越来越少,影响身体恢复。沈姐和志愿者就通过沟通了解,掌握重症病人的乡土口味和饮食习俗,“私人定制”爱心菜品,既营养又美味的专属配餐让外地前来就医的患者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如今,当进入“解封不解防”“隔离不隔爱”的防疫新阶段,志愿组织可以探索做好“零接触”的“爱心送餐”志愿服务。即针对重症病例、特殊确诊病例以及其他特殊病例的需求,由护理人员、驻院社工了解患者的餐饮特殊需求,志愿者的“爱心厨房”制作之后,通过医院人员的“爱心传递”,让住院患者感受社会的关怀、社会的温暖。

     在防疫新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人遵守防疫要求,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不会发生大的医疗资源“挤兑”现象,也不会一下子出现很多的危重型、重型病例以及其他特殊病例。但即使是数量不多的住院病例,也要做到关爱帮助“一个都不能少”。这些住院治疗、医疗救治的人员,需要志愿者从身体、心理方面进行关爱和帮助,不论是物质帮助包括“爱心厨房”送餐,还是心理关爱,通过网络视频“温馨聊天、暖心咨询”,都能够发挥非常好的作用。志愿者服务的时候需要注意:一是用心了解住院治疗的患者情况,提供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关爱服务。避免单凭热情,“一窝蜂”式的“送温暖”“搞形式”。二是与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及时沟通交流,把握患者需求,提供对象最需要、最能够解决生活与心理问题的服务。三是特别要注意这类服务中的志愿者安全防护。尽量做到“零接触”的服务,“爱心送餐”通过医护人员转交,“爱心问候”通过网络视频沟通等等,切实保障志愿者的健康安全。

        03.

做好“有序防护”
的组织协调志愿服务


     最近,各地区落实“防疫20条”的时候,根据“快封快解”“隔离不隔爱”等原则,探索多种形式的社区防疫、乡村防疫措施。在不隔离次密接,不实行“长期封控”的同时,推进“精准封控”“快速封控”,努力切断新冠疫情的传播链条,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因此,防疫志愿者配合社区、乡村的安全防护,需要探索和开展新形式、有实效的服务。

案例五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志愿服务队,在疫情防控期间,以党员志愿者为先锋示范,带领青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等开展“铁军战疫”服务。具体做好“红领播报”防疫通告服务,“红领铁桶”堵截新冠疫情传播的服务,“红领跑腿”帮助居家隔离人员的服务等等。尤其是铸造铁军“安全线”,细化出生活保障类、健康保障类、秩序保障类、民生保障类4大志愿服务类11个服务岗位。针对不同的需求,既可单独实施,也可多项结合,确保为群众提供精准、周全的志愿服务。“铁军战疫”先后发动105名专业骨干志愿者,分布于新碶街道9大片区,带动35家“红领伙伴”,3000余名志愿者完成多次政府部门、社区机构、居民群体需要的服务。


案例六

     成都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一方面积极响应各级政府的号召,在机构党支部带领下,组织动员社工和志愿者一起,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社工扎根社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联动志愿者资源,依托“双师”服务、电话巡访、从实际出发,为脆弱人群(其中包括: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低保、散居特困、孤儿、大病患者、孕妇等对象)提供及时、有效、精准的服务。如在防疫期间,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丁阿姨因家人相继去世,长期处于悲伤状态,最终由焦虑演变成中度失眠,只能靠药物来维持正常睡眠。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入户探望丁阿姨,为她送去防疫物资与生活物资。在交流中得知,疫情防控期间,因助眠药快吃完了,丁阿姨极度焦虑,社工给予丁阿姨安抚,并同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到社区医院为其购药。志愿者在第一时间将药物送达至丁阿姨手中,让她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温暖,也缓解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焦虑。这样,一方面引导群众适应“快封快解”的防疫要求,另一方面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就有利于推动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全。

     目前,从“严格防控”向“有序防控”的政策转变,不仅仅是需要城乡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防疫志愿者转变观念、更好服务。一是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及时宣传解释新的防疫政策、防控要求,让群众逐渐了解、逐渐支持。二是志愿者服务之前对社区、乡村的疫情防控细则认真学习、认真掌握,在面对群众质疑、抵触的时候,能够“晓之以理”,争取支持。三是将落实防控措施与关心帮助群众相结合,解决实际的困难与问题,有利于科学防疫、积极防控的落到实处,从而尽快实现“解封”“开放”的目的。

        04.

做好“自我保护”
的倡导普及志愿服务


     最近,各地在贯彻落实“防疫20条”的时候,都广泛宣传“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即让城乡群众了解最重要是自己掌握防疫知识、自己做好安全保护,才能够有效避免病毒的侵袭。因此,防疫志愿者要积极投身防疫知识、防疫技术的宣传推广,引导更多的群众重视自我防护,重视科学防护。很多地方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都探索出有特色、有实效的经验。

案例七

     广州市黄埔区的“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由退伍军人志愿者组成,具有很强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纪律,在防疫宣传和防控服务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2022年10月份以来,5000多名退役老兵先后参与到支援花都、白云、海珠及黄埔区各街(镇)抗疫工作,参与走访排查、值守检测、维持秩序等工作,当起秩序维护的好帮手、安全防线的守护者。各街(镇)服务站还发动退役军人中的“政治思想指导员”,带头执行防疫规定,带头稳定群众思想、宣传防疫政策,带头管好自己、管好家人,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特别是红棉老兵·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发扬“钢铁连”精神,将“防控+关爱”“防疫+宣传”有机结合,冲在前列、多做贡献,参与各区疫情流调、核酸检测、人员转运、楼栋值守的同时,也积极宣传每一个人参与防疫、每一个人做好防护的知识,引导社区居民、流动人员自觉遵守要求,培养卫生健康好习惯。


案例八

     最近,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控机制综合组研究制定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方案》提出,“发挥新冠病毒疫苗的保护作用,降低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因此,动员和鼓励老年人接种疫苗,也成为防疫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成为防疫志愿者服务的重要内容。乳源县一六镇“健康快递”志愿服务队队长罗寿华医生,利用深入山区村寨为村民诊治的机会,宣传科学防疫的知识,宣传接种疫苗的意义,动员许多村民包括老年人接种疫苗。他介绍,有一位百岁老人,原来不肯接种疫苗,由抵触情绪。罗寿华在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进行诊断的时候沟通交流。老人说,“我是半截身子埋在土里的人了,何必折腾打疫苗呢。”罗医生就将心比心、倾情引导,说道“您确实不在乎感染不感染新冠疫情。但是,您还要考虑孙子女、重孙子女呀。您生日或者节假日的时候,亲友们来看望您,一起团聚。如果遇上有带病毒,您感染了,再传给孙子、重孙子,损失就大了。”老人连夸罗医生考虑周到,讲得有道理,就在罗医生得陪同下接种疫苗了。这个案例说明,防疫志愿者面向群众宣传和引导的时候,不能停留在讲道理、讲要求,而是要将心比心、以情动人,鼓励群众切身感受掌握防疫支持、遵守防疫规则的好处。

     防疫志愿者做好群众“自我保护”的传播普及服务,一是要善于把握群众心态、群众需求,找准宣传防疫知识的切入点。二是要尽可能深入学习掌握防疫知识技巧的要点,并且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内容,而不是条条框框、照搬照套。三是要寻找防疫知识与群众生活发展的有机结合,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更好地说服群众、影响群众。这样,“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每一个人都是防疫第一守护人”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发挥作用。

     中国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从“严管+防控”转变为“解封+防治”,就需要广大城乡群众及时了解和适应,更需要志愿者掌握新的服务要求、探索新的服务形式。我们提出“一解三护”的防疫志愿服务路径,希望对于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